为控制登革热 广州投放“食蚊鱼”引争议
食蚊鱼
为了控制登革热,广州市水务部门投放了5.4万尾食蚊鱼,但被质疑可能导致生态危害。昨日,广州市水务局向媒体发来书面回应,认为食蚊鱼对广州来说并不属于新的入侵物种,因为它在珠三角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本次投放的鱼也来自广州周边,因此,适量投放食蚊鱼不会影响生态。
此外,昨日广州市城管委的新闻通气会上,市城管委爱卫处副主任陈汉伟介绍,作为灭蚊的长效措施,全市在大中型水体中投放鱼类2000多万条。“投放的主体多是街镇等部门,投放的鱼类不止所谓的食蚊鱼一种,一些鱼类本来就吃孑孓。”陈汉伟表示,投放灭蚊鱼类并不太会产生风险。
焦点一 是否属于外来物种?
水务局引述相关专家的表述称,食蚊鱼目前已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区,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成为“定居者”已数十年。同时,该批投放在广州相关水体中的食蚊鱼,来源于广州周边地区,并非从国外引进。
回应中也介绍了食蚊鱼的来历。其为暖水性小型鱼类,原产北美洲,1924年由菲律宾引进我国,在杭州西湖放养,后来其“栖息地”不断扩大。
据此,该局认为,对于广州市的水体生态系统而言,食蚊鱼是本来已经存在的,并非新的入侵物种,“实际上,食蚊鱼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河沟、湖泊、水塘中大量存在,近几年来有不少龟鳖、热带鱼养殖者收购野外捕捞的食蚊鱼作为饲料鱼”。
专家观点:的确是外来 虽存在多年不代表可扩散
暨南一名学者专门研究过食蚊鱼,认为,食蚊鱼是外来物种,这点是很明确的,这从它的引进时间、引进过程就看得出来。
食蚊鱼是世界公认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没有问题的。而在中国,因为关注、研究的人少,它还未引起大家重视,没有成为公认的“入侵物种”,有争议也是正常的。与它类似的还有罗非鱼,在广东养殖非常多,进入自然界后也有问题,但研究的人也不多。
另一方面,食蚊鱼已在华南广泛存在也是事实,该学者团队的研究发现,它在广州的19个人工湖都能找到踪影,可以推断存在广泛。但已存在并不代表就可以合理扩散,“依照他们(市水务局)的思路,反正已经有了,再搞大一点也无所谓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点”,另一名水生动物研究者说。
焦点二 会不会影响生态?
市水务局在回应中第一句即称“适量投放食蚊鱼不会影响生态”,并强调,投放是“选择了部分湖泊、水塘等”“适量投放”,选择的依据是防控登革热疫情的严峻形势和分布范围。
那么本次具体选择了哪些点、投放了多少?回应中仍未提及。
回应中还提到,“早在2006年,广州也曾向公园等水体投放过食蚊鱼来灭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迄今为止尚未观察到对生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有专家提到的其挤占本地特色鱼种的生存空间问题,回应中未提及。
专家观点:已发现挤占本地鱼类生存空间
该学者说,食蚊鱼的生态危害,国外已有相关研究发表,在国内研究、关注的人不多,人们也的确常把它当作本地物种,因为它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中国,已存在了很多年。
该暨大学者正在做的研究初步发现,在珠三角,食蚊鱼确实会挤占广州特有鱼种唐鱼的生存空间。而更具体的情形,他说,由于只是初步成果,不方便多讲。
“虽然还没有大量证据证明它的危害很大,但毕竟是外来物种,还是要小心一点,已有的地方不说了,没有的地方不要再投放”,该暨大学者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