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
2020年,是昆明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验收”之年,创建工作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期。疫情之下,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关闭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有效为大众服务?下一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将逐步恢复开放,目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又做了哪些准备?
公共文化服务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从1月24日起,文化和旅游部就指导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国有博物馆、文保单位等文博机构采取临时闭馆的措施。疫情期间,昆明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紧闭,但“宅”在家中的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热情却丝毫未减。
自疫情发生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全市公共文化机构暂时闭馆“不谢客”、文化服务“不打烊”,推出一系列线上服务,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月29日,市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首发“数字展厅”,包括专题历史、艺术人文、科学科普等内容,以图文、音视频、语音解说等形式,为广大读者带来多场线上大展,推出足不出户的文化大餐。同时,市图书馆还推出线上“博看书苑”,涵盖了4000余种人物期刊,4万余册畅销好书,以及300余种主流报纸,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此外,市图书馆还针对小朋友和家长策划了线上“动画绘本馆”活动,让小读者在家也能愉快学习。
“闭馆不闭栏目办得真好,讲解更精彩,听完有些意犹未尽。”看完《云讲解——历史有没有真相》后,网友船长留言说。云看展、云讲解、云手工……疫情期间,云南省博物馆推出的多项线上活动“圈粉”无数。据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云看展”的好处除了足不出户逛博物馆以外,还能看到已经结束的经典临展,如《金沙水拍云崖暖——红军长征过云南》《碧血千秋——滇军60军出滇抗战纪念特展》《妙香秘境——云南佛教艺术展》《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联展》等,市民都可在“云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一网打尽。看展览、赏文物还不够?省博物馆还打造了一个精品栏目——《听,历史在说话》,读者除了在微信中能找到特辑,还能移步“喜马拉雅”App,用听的方式,聆听一段历史与文物的故事。
疫情发生以后,全市所有演出场所全部关闭,为了弥补线下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缺失,春城剧院、长春剧院随即在网上推出经典文艺演出视频和线上培训课程,丰富市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新方式开启文化互动。扫描二维码,关注春城剧院、长春剧院的抖音号,交响乐品鉴、艺术分享、演出探秘……通过手机,网友即可观看到丰富的台前幕后演出信息。此外,春城剧院、长春剧院还开启了“微语·朗诵课程”,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朗诵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将“分区分级”恢复开放
2月28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恢复开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分为五个部分,对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恢复开放的总体要求、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做好场馆防控工作、加强对群众进出场馆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异常情况处置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其中,《指南》明确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恢复开放工作将坚持分区分级,不搞“一刀切”,疫情中风险和低风险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恢复开放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决定。拟恢复开放的场所,要提前做好预案,制定科学可行的具体措施,按照“一馆(场所)一策、一馆(场所)一案”的要求做好预案和演练,并根据当地防控部门最新指导意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安全。
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重新开放,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连日来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都在为重新开放做准备。“重新开放后,我们计划将每日观众接待量控制在平时的一半即1500人以内,并向团队观众发出倡议,各团队错峰参观,每次不超过20人。”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恢复开馆后,入馆观众游客必须佩戴口罩,并配合安检和体温检测,身体无异常的才允许入馆,不佩戴口罩、不配合安检、不接受体温检测的人员严禁入馆。
“可以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一次考验。”市公共文化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灵活机动的服务模式、体系化的应对机制、持续性的供给能力……面对此次疫情,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一系列举措,为昆明市今年的创建工作注入了必备的“免疫力”。下一步,昆明市将以加快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进度、完善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机制、强化流动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等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