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画笔关索戏鲜花绿叶纸灯笼 文博会最后一天抓紧看
昨日,创意云南2017文化产业博览会进入第四天,后劲却越来越足。各场馆人群熙熙攘攘,6号馆几近爆棚。下午场馆广播提示展览5点结束时,仍有很多参观者不愿离开,一些手工制作活动的展位还有排队的人和继续制作的小孩子。今天是文博会最后一天,那些人气爆棚的文创作品你都看到了吗?如果没有,今天还来得及!
最亲子
想象力即生产力大人小孩一起学
6号馆中云南艾克展位的3D作画桌前,每天排满前来体验的参观者,展示桌上已经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作品,有张开翅膀的翼龙,有造型简单的房屋。无论大人小孩,只要拿起3D画笔,就能立刻把自己脑海中的任何物体变成现实。
负责人刘薇介绍,3D笔所用的材料为PLA,它由玉米、红薯、秸秆等环保材料合成,对健康完全无害。随着3D技术的逐渐普及,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表达想法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为此提供更多途径正是艾克文化参展的意图。
镜头
体验桌一端,两条线隔出30厘米的区域,一只身上装有风轮的动物正向前缓缓移动,旁边的小朋友手持扇子,用力地扇动风轮。这只风能机械兽是人气最高的展品之一,机械兽身上安装了风力动能装置,气流进入后带动装置驱动机械兽移动。挑战者需要在30秒内让它通过整个区域,就能获得3D打印的哨子作为奖励。一旁的亲子科技DIY区,父母们带着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考古”——孩子们拿起一块经过脱水处理的泥灰,一点点敲出骨头块,最终拼出完整的恐龙骨架。
最清新
造纸古法创意佳鲜花绿叶变灯笼
“这个纸灯笼真好看!”西双版纳展区的勐混造纸灯笼让参观者感叹不已。
这项傣族的造纸工艺源于1126年,2013年成功申请登记进入非遗目录,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为原始的造纸术之一。
傣族最早用于书写的纸为贝叶,这种叶子产量低、不易保存,1126年,构树皮首先被用于加工造纸,手工造纸的工艺便开始代代流传。这项工艺共5步流程11道工序,完整保留了造纸发明初期的所有程序。
镜头
展区内,纸卷整齐陈列,前来询问的人对挂在上方的纸灯笼产生了兴趣,负责人拿起一个,纸夹层中是鲜花和树叶,这些植物和纸张一同经历了晾晒的程序,完全脱水后保留了颜色,将灯笼装点得非常清新。除了灯笼,这种纸还用于书写、剪纸、刺绣等。作为800多年历史的古老手工艺,傣族造纸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最少见
微小的改变 无限的乐趣
很多人通过奥运会了解冰壶,昆明人通过文博会体验冰壶。不同的是,文博会的冰壶是在平滑的地面上进行,名称也改为“地壶”。
地壶球,是冬季奥运项目冰壶的普及版,可在平滑地上进行的冰壶运动。2015年获得专利,2016年出征第一届世界地壶球冠军赛,成为一项正式的体育赛事。
展位负责人杨乾介绍,地壶球不受场地的限制,只需一方平滑之地,即便是下雨天,小小的室内也能进行小组对抗。
镜头
展区内,工作人员熟练地向参观者展示规则。吴先生带着女儿看得很入迷:“云南的气候让我们无法在天然冰面上做这个运动,人工冰场成本又高。这个地面上可以玩的方法,实在太给力了。”
最古意
戏剧中的活化石接地气的关索戏
“直到看了《千里走单骑》这部电影,我才知道我们云南有这么古老的戏种。前几年还专门挑选节庆日子到阳宗镇看戏。”昨日下午的文博会昆明馆中,市民陈女士早早来到馆内的舞台前守候。
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关索戏,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阳宗镇搬到了6号馆,为大家献上这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他们朴实的唱腔和表演方式,特别接地气,又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值得推广和保护。”
由于关索戏的演员平时都是庄稼人,在节庆日子都是“兼职”参加,所以这种古老的非遗表演并不是时时可见。如果对云南关索戏感兴趣,可以明年正月十六阳宗大香会以及三月三两个日子到阳宗镇看看这戏剧“活化石”的模样。
镜头
“平时我们都是种地的农民,逢年过节穿起戏服就是关索戏的演员。”一位50多岁的演员告诉记者,他们没有专业学习过戏剧戏曲,全是从爷爷、父亲那一辈传下来的,但谁也不知道到底起源是什么,只知道都是唱三国时期的故事。
最云南
彝家目标不简单世界见识最云南
“这是我们12年来首次做出转变,立足于寻找古老的元素,重新进行开发、创新。”彝家公社负责人金永淑向记者展示着色彩艳丽的彝绣。本次参展,彝家公社带来了最有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产品,她用“最云南”自豪地评价他们的产品。
“最云南”是彝家公社的目标。近年来他们参加了多个国家的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之美、民族之美。回到云南的展台,他们拿出了最得意的作品,“刺绣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要让云南本土的元素走向世界”。
镜头
展位迎来新客,也有旧友。“顾客关心的是刺绣的年代感,相比新制作的产品,岁月的沉淀才是价值的体现。”金永淑看着展品的眼神,就像看自己的孩子,透着骄傲,也注入了深情。(记者杨兮 李超 实习生杨馨苧 李婷/文 记者翟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