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发有为推进“四个全面”

31.05.2017  09:12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韬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新遵循。

        当前,昆明全市上下正以澎湃激情投身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征程中,作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文”工作要深入推进,取得成功,就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其中,为协调推进昆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此,本期理论版特邀市委党校专家,就昆明该如何以新的作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撰写一组稿子,供广大读者共同学习,深入思考。

        向着率先全面小康目标奋进

        李玟兵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当前我们已进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16年,昆明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到2018年,昆明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内涵

        “小康”思想源于圣人贤哲辈出的春秋时期,小康社会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运用“小康”一词来描绘一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为实现小康,邓小平规划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把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进了报告: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对中华民族文明血脉的延续。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和国情,赋予了“小康社会”丰富的当代内涵。小康思想历经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传承接力,从初次提出“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其内涵和目标指向不断得到丰富、深化和扩展。

        小康社会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坚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它必然是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体现、民生福祉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共同富裕和有较高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它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落脚在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庄严的政治承诺,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昆明作为省会城市,作为云南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要更加积极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昆明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

        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回望,昆明已站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门口,处在同心勠力,昂首跨步,奋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昆明要实现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给云南的三个定位: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就必须按照省委提出的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的要求,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同时还应该结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好功夫:

        1、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进步。经济建设方面,要着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以开放促发展,要搭建平台,接轨国际,要加强合作,融入国内,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区域竞争的主动。政治建设上,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学习宣传、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依法治市。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以文立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彰显文化名城魅力。社会建设方面,把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第一追求,补齐短板,保障基本民生,持续不断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社会保障全覆盖,要让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促进就业创业,使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群众能安居乐业;推动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建设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和基础的位置,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春城”,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魅力家园。

        2、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从严治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严明政治纪律和规矩,始终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党员干部主动担责;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全面城乡共同繁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口覆盖要全面,决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兄弟,要让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区域覆盖要全面,高度重视补齐短板工作,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扶持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破解三农难题,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使城乡共发展共繁荣。(作者为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博士)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赵敏鉴

        1978年至2010年,改革走过三十二年历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至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三年历程,现代化的太多精华在荟萃,民族复兴的太多惊喜在发生,中国实现着新的“改革愿景”。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行至中流击水处,必须继续推进“全面”与“深化”,才能引领改革大业顺利穿越深水区。

        一、“全面”改革,要义在于民生取向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后,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抓住真实民意,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两个是否”重要遵循展开的新一轮改革,化解着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扫除着阻碍发展的一切障碍。改革在时代浪潮中没有迷航,发展变得更有质量,治理变得更有水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保障体系。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体推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通盘谋划,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集成,法规政策衔接、相关改革配套,让一场涉及十几亿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走得踏实、走得稳健,走出了发展的澎拜活力,让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深化”改革,要义在于效率取向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启动了底盘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重构肌体造血功能,成为“”的动力之源。由此生发出诸多着眼最大效率的努力:凡属市场能解决的都在做减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由体制和政策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由地区差距和地方利益造成地方保护,计划经济残余造成行政性垄断,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大幅度减少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都在做加法,政府主动补位,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进行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维护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中国大地,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创新活力正在壮大和汇集,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正在蓄势涌流。

        三、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当前,昆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优,发展速度不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等诸多问题,都是积累了多年、长期难啃的“硬骨头”。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激发深化改革的动力活力。

        尽快细化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项配套政策,建立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供给体系。重点抓好国资国企、投资融资、财税金融、农业农村、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改革,深入开展商事制度、社会化办医、“三农”金融服务、司法体制改革等试点工作。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开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抓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债务风险管控、营改增扩围等重点改革。在社区管理、临违建筑监管、流动人口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领域改革上下功夫,让一系列改革举措沿民生主线环环相扣、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实现深度撬动、换挡提速与稳步推进的协调统一。

        加快培育两个新动能。首先是政策完善的新动能,建设优良的软环境,提高新生市场主体的活跃度。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许可,最大限度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的范围,最大幅度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一律下放直接面向基层、由下级政府及其部门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建设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行政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在共性平台建设、创新力量壮大、股权激励、金融服务、政府基金引导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接着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动能。大力发展大生态、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现代服务业、高新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高大上”新型主导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鼓励生物医药、养生养老、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健康文化等新兴消费。推动“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实现供需结构的更高水平匹配,促进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作者为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教授)

        推进依法治国为发展保驾护航

        杨润生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的确立,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愿望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党

        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必须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依据党章从严治党。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维护司法、带头守法。

        二、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长远目标,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核心是规范与制约政府权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全社会所有成员自觉信仰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法律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与法治文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构成一体两翼的驱动格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法治要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由此可见,法治保障首先是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化方案。

        当前,昆明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全面提升昆明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为此,昆明在法治保障方面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地方立法,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化方案。昆明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已表决通过《昆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规划》的决议。确定40件地方性法规项目的立、改、废,其中新制定项目有《昆明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昆明市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13件。修订项目有《昆明市城乡规划条例》、《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昆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等25件。废止项目有《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和《昆明市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条例》2件。通过立法工作,为相关领域提供制度化方案。

        二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当前,法治政府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昆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全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昆明市将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三是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昆明市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坚持民意为先、问题导向,重点围绕阻碍投资发展的“堵点”、影响投资创业的“痛点”和投资监管的“盲点”,拿出硬措施,打出组合拳。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依法审批、创新服务,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衡健康发展。

        四是稳步推进司法改革,坚持司法公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司法机关要为昆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作者为昆明市委党校社会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王宣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反腐败,涤荡歪风邪气,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政治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仇和、张田欣、高劲松连续三任市委书记和李喜、谢新松两名副市长违纪违法,严重破坏了昆明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严重影响了昆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伤害了干部群众感情。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存在问题、深刻吸取沉痛教训、彻底肃清恶劣影响,正本清源、匡正风气,着力重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清明干净的从政环境。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勤政、善政问题,根本目的是营造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因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必须是“全面从严治党”;当务之急是厘清政治生态局部恶化的污染源头、生态机理、侵蚀缺口,抓住污染源、修复体制缺陷,遏制恶性循环;重点是源头治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监督问责、“关键少数”、选人用人、文化建设。为此,才能真正迎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对标中央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功能,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在党员队伍中播撒崇高理想的种子,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消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和弘扬良好的党风,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及时阻隔不良风气的侵蚀;要在树立崇高理想上下功夫,在提升精神境界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党员自觉安装思想上的“杀毒软件”,经常清扫头脑中的灰尘;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心齐气顺的政治氛围;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面对违背党性要求的现象,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制止,不当老好人、不怕得罪人。

        二、釜底抽薪,打破官场潜规则

        当前有所好转的政治生态仍然脆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显规则机制的不健全和不良官场潜规则的盛行。打破官场潜规则,必须对不良官场文化的生存进行釜底抽薪,要围绕革弊立新、激浊扬清、弊绝风清这个中心,加大对庸懒散奢、吃拿卡要、损害群众利益、乱作为、不作为等歪风邪气的整治力度;严明纪律作风要求,切实抓好刹风整纪工作,坚决匡正选人用人的不良风气,让那些投机取巧、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无处得利,让那些拉帮结派、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人无处得势;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完备、严密的制度设计,制约权力使用,规范从政行为。

        三、涵养政治文化,培育官场正能量

        要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以丰厚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重点要弘扬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官德教育,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引导领导干部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勤奋敬业、清正廉洁,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力量,为事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从根子上播种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官场文化。

        四、扎牢笼子,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要深刻反思一段时期以来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监督管理、资源配置方式和重点领域监督、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让领导干部清楚地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制度上压缩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空间;要真正让制度“笼子”姓“”,没有价钱可讲,没有私情可言;加大执行力度、督查力度,确保制度规定成为必须依照、必须遵循的刚性约束,防止打折扣、搞变通,防止“破窗效应”;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监督与问责,用好“利器”戴上“紧箍咒

        没有监督与问责,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根本原因在于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应该是戴上了一个紧箍咒,让党员干部的党性更纯良,责任更到位,更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违纪行为处罚做到有的放矢,对党员干部更能够通过制度约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的政治生态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

        六、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把“干部召回”落到实处

        干部召回,实际上是干部能上能下的一种通俗表述。要结合昆明实际,分级分批对昆明市全市领导干部建立“廉政档案”。坚决撤换“带病在岗”干部,退出一批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不主动履职担责的干部;掌握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及时将那些锐意改革的干部大胆使用起来,建立纠错容错防错机制,宽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明确违法违纪免职等多种“”的渠道,为因为家庭困难、身体不适应等不愿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提供“自然下”、“自愿下”的渠道。破除“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的错误观点,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作者为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