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走廊带”野生动物的生命通道
小熊猫
菲氏叶猴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通讯员 奚志农 李家鸿 艾怀森
云南网讯“生物走廊带”是云报融媒体记者在采访高黎贡山期间,听到的新名词。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生物走廊带”发挥的作用真的不容小觑。
从地理位置看,所说的这条“生物走廊带”,位于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以前,两个保护区相对独立,野生动物也不大可能“相互串门”。
“20多年前,有4847.9公顷的原始森林连接着2个保护区,但这片森林属于国有林,并没有按照保护区的管护标准保护起来,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局长姜明详细分析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这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两个自然保护区的有机联系,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状况。”
改变发生在21年前。“1996年5月17日,以荷兰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管理专家维赫特先生为组长的荷兰专家组和林业部国际合作司、省林业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考察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定把高黎贡山作为‘中荷合作云南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实施点之一。”高黎贡山动植物专家李正波回忆说:“当了解到两个保护区之间还有原始森林连接,荷兰专家组提出建‘生物走廊带’,以便使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较完整的保护。”
专家的建议,很快得到省林业厅和保山市相关部门的响应。1996年10月,这条“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保护和管理。同时,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赧亢管理站、整顶管理站2个管理站对“生物走廊带”实行专门管护。
在赧亢管理站采访时记者看到,古树林木参天,野花野草遍地,蒙蒙细雨间,越往里走越是雾重林深,有一种电影大片“阿凡达”的感觉。“我们站配备了3名职工和3名护林员,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准来管护‘生物走廊带’,平时开展森林巡护和社区宣传,同时还承担着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的任务,促进了两个保护区之间的有机衔接。”赧亢管理站站长杨昌级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生物走廊带”建立后,其管护效果不断显现。2003年秋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这里发现了高黎贡山特有植物——保山茜。2005年5月16日,时任赧亢管理站站长的李家鸿拍摄到了3张白眉长臂猿的野外照片,开启了对白眉长臂猿保护研究工作。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这是一个长臂猿新种,并于今年1月12日将其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是世界上第20种长臂猿。
“建立‘生物走廊带’,更有效地保护两个保护区之间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菲氏叶猴、熊猴、短尾猴、豚尾猴、小熊猫、黑熊、长蕊木兰等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保山管护局副局长张富有说,更重要的是,“生物走廊带”扩大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使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的高海拔地段的小熊猫,沿着“生物走廊带”移居到小黑山省级保护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低海拔地区的蜂猴沿着“生物走廊带”来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活,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张富有说:“‘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4群130只,增加到7群200只。”
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表明,“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状况,使高黎贡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物种顺利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野生动物通道,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较为成功的典范。”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