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整治有成效 昆明空气质量排名持续靠前

05.06.2017  09:12

昆明市生态环境整治指挥部消息,2014年至2016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分别为第9名、第8名、第9名,在省会城市排名分别为第4名、第4名、第3名,持续保持靠前。

近年来,昆明市不断加大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建设实效,让民众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昆明市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加快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着力解决以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把“蓝天工程”作为市民共享成果的“民心工程”。

2014年至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比例连续上升,分别达到96.99%、97.81%、98.91%;2014年至2016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城市排名分别为第9名、第8名、第9名,在省会城市排名分别为第4名、第4名、第3名,持续保持靠前。

目前,昆明市共有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分别在关上、龙泉镇、东风东路、碧鸡广场、金鼎山、呈贡新区及西山森林公园,覆盖整个主城区。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工作原理为设备主动把周围的空气抽入到仪器设备,随后通过国际通用的检测方法进行精密化分析检测,同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环境保护部门,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从全市水环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滇池外海与草海水质均为五类,营养状态均为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水质持续、明显改善。2016年,滇池水质从劣五类好转为五类,阳宗海湖体水质恢复到三类,牛栏江出境断面(河口)平均水质二类,达到三类水保护目标。普渡河出境断面(铁索桥)平均水质为三类,达到考核保护目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年均水质达标。2016年昆明市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均超额完成国家和省考核的任务。2014年至2016年,昆明市辖区6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为40.3%、45.2%、50.0%,连续三年上升,劣于五类水体断面比例分别为29.0%、24.2%、6.5%,连续三年下降,河道生态环境、景观改善明显。

消除黑臭水体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全市相关部门和主城各区政府对“黑臭水体”开展拉网式排查,对疑似黑臭水体,采取截污导流、淹积抽排等方式开展整治。近日,昆明市唯一一条黑臭水体河道海河,已经变得清澈,岸边草木茂盛,河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过集中整治,海河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等四项指标均已达标,水体黑臭现象已消除,目前正在开展水质跟踪监测和整治效果评估工作。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自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和投产运营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规模5300吨/日,总装机容量达10.8万千瓦,形成了与昆明市主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能力,主城区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占比达到100%,改善了主城区环境卫生状况。

目前,全市已建成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目前,石林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已通过考核验收,五华区、盘龙区等10个县区成功创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并获得省政府命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成7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4个省级生态文明村、1120个市级生态村,406所市级绿色学校、168个绿色社区,28个环境教育基地和137家“宁静小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昆明市生态环境整治指挥部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牵头单位完成整改,加强对滇池水面、河道、库塘、沟渠等各类城市水体的保洁工作,开展确保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日常监管工作,强化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巩固环境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垃圾处理取得的成效,让创建成果惠及每一个市民。

相关  滇池流域  “五采区”修复植被上万亩

本报讯  记者王密报道  综合市林业局及有关县区消息,截止今年5月下旬,滇池流域  33个“五采区”已累计完成滇池流域面山及其他重点区域植被修复10625亩。

2007年以来,为加强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人大立法、政府实施的形式,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的“五采区”实现全面关停,转入修复治理。2008年底,滇池流域共关停“五采区(点)”636个。636个采点中,因工程建设占用的有173个,2011年前已实施植被修复99个,完成植被修复9412亩,剩余364个按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实施的原则,整合为33个植被修复片区,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督办推进项目。目前,33个“五采区”累计完成滇池流域面山及其他重点区域植被修复任务10625亩,占植被修复总任务11382亩的93.3%。其中,19个纯植被修复治理的采区共完成植被修复3872亩,完成率96.3%;7个主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以郊野森林公园建设进行植被修复的采区完成植被修复6753亩,完成率91.7%;7个采区列入片区开发。

当前,按照昆明市安排部署,各有关单位将统一规划布局,划清可采区和禁采区,对采区要科学布点,提倡规模化开采,避免小散乱的无序开采,确保边开采边修复治理落到实处。明确主体和监管责任,做到谁审批谁监管,谁开采谁恢复。要完善配套政策,严格执法,确保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