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协就我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开展专题调研
碧水青山
通讯员 徐宁/文 记者 杨峥/图
核心速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响亮的品牌、宝贵的财富。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从云南实际出发,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坚定不移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省政协分管领导率人资环委部分委员和专家近期开展了“关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专题调研。
对照方案逐步落实
我省有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基础、产业经济基础、社会治理基础和生态文化基础,具有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独特优势。那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哪些新进展?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应当如何发力?省政协相关领导率调研组赴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进行了调研。
在座谈会上,调研组听取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发言,共同研讨了相关问题。调研组详细了解《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等实施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定为云南的发展战略,把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云南‘五个着力’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对我省的殷切厚望,也是我省发展的现实要求。”省政协带队领导提出,要切实按照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一个指标一个指标的逐个分析,搞好任务分解,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找准落实方案的切入点,在开展先行先试中努力实现5个突破,即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规划发展上有新突破、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法规政策上有新突破、生态文化提升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为实现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实地调研共商对策
省政协人资环委制定了调研工作方案,明确了时间、任务、方式、分工。带着沉甸甸的责任,调研组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开展调研。
调研组十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每到一地既看在建项目、又看运行项目,既看传统产业项目、又看新兴产业项目,一路走一路交流,边思索边探讨。
在调研芒市垃圾处理厂、腾冲曲石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时,省政协带队领导对一些垃圾填埋场是否会出现超负荷运转,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物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和空气的状况表示担忧。带队领导表示,相对于直接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对垃圾先进行资源化的回收处理,不仅有利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回收处理管理机制。
调研组一行走村入户,与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座谈,听取大家对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的想法、做法和建议,共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的办法。
大家在交流中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改革创新是未来的突破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涉及诸多领域和部门,由于我们过去在管理方面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造成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下、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的情况。可以通过创新机制和出台相关政策来规避这些问题,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调研组还十分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调研中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要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勇挑重担积极推动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湖泊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为我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省政协委员、省林业厅党组成员郭辉军在调研中建议:“要更加注重高效、协调、可持续优化配置国土资源,需要更加注重处理集聚和分散、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李伯根认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不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建议,我省应积极推动,争取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推动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工作。
“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我省必须把生态保护和跨越发展两个重担一起挑。”省政协带队领导指出,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要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跨行政区域和部门污染联动、联控以及会商机制。要加强顶层设计、中层探索、底层创新;要突出规划引领、计划落实、科技支撑;要突出培育全民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构建民族生态文化体系;要突出领导关键、责任细化、监督有力、考核到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注重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在体制机制、法规政策、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