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开馆 想看原始滇池就到昆明学院
电子沙盘呈现出滇池水域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差别
滇池流域传统建筑“一颗印”民居被缩小搬进了博物馆
古人为防治水患而建立的闸道
从序厅的《滇池赋》到穿越展馆“时光隧道”再到主馆内生动的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生态文化展,无一不让人清晰地看到滇池流域从人类的出现到发展的历史场景。
10月15日,全省首家湖泊生态文化博物馆——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在昆明学院开馆,实物、图片、影像、数字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体验了一把立体观展的滋味。
据了解,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是由中央财政支持、昆明学院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承建的。历经3年最终建成,对滇池流域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元素,民族文化中的生态个性、居民习惯和经验中的生态认知等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系统化,初步奠定了构建滇池(湖泊)流域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
16日,记者来到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内,一下被序厅中设置的王昇作于元朝的《滇池赋》所吸引。这篇奇文被誉为“昆明人写成文字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描绘了滇池来源和滇池流域的著名山川、河流,还描述了当时昆明的主要街道以及云津夜市的场景,当时昆明富庶的景象跃然眼前。
漫步馆内,惊喜处处可见:整个博物馆采用了国内外现代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并结合传统博物馆经验来建设,分为1个主题馆、8个分馆、1个信息平台、2个生态体验区、8大类生境现场。其中,主题馆分板块展示滇池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及人文社会历史变迁,置身其中,犹如徜徉在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
观展攻略
交通:
博物馆位于昆明学院洋浦校区,可在南屏街乘118路公交车前往,另外A11、174、238路也可到达
门票:免收门票
开馆时间:
上午9点—11点
下午2点— 4点
“时光隧道” 手绘作品记录滇池流域万年变迁史
穿过序厅来到通往主馆的细窄通道,墙体右侧悬挂着昆明学院师生的一幅幅手绘作品,记录了从有了人类后,古滇池经历的旧石器时期(指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新石器时期(大约从1.8万年前到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青铜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古代、近现代、现代的不断变化。
一条窄窄的通道,按照时间顺序向人们展现出滇池流域的发展和变迁,犹如一条时光隧道,带着人从现代穿越回原始时期,并见证滇池的变化。
自然生态展区 记录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演化
推开主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上世纪70、80年代渔猎兼营农耕的居民生活场景:在滇池边上、小渔船旁,渔民们正辛勤地劳作着。这种围绕着水进行的生活方式,正是当年滇池周边的人们的生活常态。展台左侧还放置着昆明学院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和掌握的3万年前生活在滇池边上的古人类遗址地图。
主馆进门的左侧则是一个再现滇池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场景,活灵活现的云南兔、白鹭、麻鸭等本地物种标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生态系统中,除了能够看到的动植物以外,还存在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展馆中,一台显微镜旁边的电子显示屏显现着显微镜下被无限放大的微生物物种。
整个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生命,而关于滇池的故事也要从生命开始讲起。博物馆内模拟设置了地层场景,绘制了各个时期在滇池流域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其中有筇竹寺的三叶虫、耳材村的海口鱼(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鱼类)等。模拟地层里还有不少化石的展示。据介绍,滇池流域在地质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地层层序非常完整,生物化石也非常丰富,地层模拟场景的展示,让参观者可以直观地领略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
社会生态展区 电子沙盘再现滇池码头
来到社会生态展区,老昆明人曾经非常熟悉的龙骨水车、捞海肥等场景重现在眼前。
由于傍水而居,食螺一直是滇池流域周边居民非常普遍的行为。在展区中,博物馆利用滇池流域的螺壳以及极具特色的红泥制作出装饰墙,向参观者展示贝壳遗址的文化风貌。
再顺势往前,则是一道模拟再现的滇池码头的场景。不过,穿过码头等待着参观者的并非船只,而是精心设置的滇池变迁发展的纪录片。展区通过电子沙盘的方式,让参观者既可以平面欣赏到滇池流域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变动展示的形式观看到滇池每一次细微的变化。
当前,滇池最受人重视的问题是污染治理;而在历史上,防治水患却是生活在滇池边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展区内专门展示了古人为防治水患而建立的闸道。
此外,在博物馆人文生态展区中,还展示了草编菱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滇剧的现场视听体验也让人有不一样的参观体验。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