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态修复 云南滇池造“肾”30余平方公里

12.05.2016  12:24

  中新网昆明5月11日电 (记者 胡远航)11日,站在昆明滇池西岸西华湿地的芦苇丛中,看着曾经消失了的野生鸬鹚悠闲觅食,60岁的赵大爷不禁感慨,“滇池美回来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曾有人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滇池美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颗高原明珠一度沦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水质曾达到劣V类。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回忆起滇池曾经饱受的污染之苦,赵大爷仍心有余悸,“蓝藻爆发得最厉害的时候,湖面像被泼了厚厚的一层绿漆,看得人都绝望了。

  “还好,滇池现在美回来了,水变清了,周边的湿地也恢复了,”赵大爷说,“野生鸬鹚回来了,我们也回来寻找儿时的美景了。

  像市民赵大爷这样的直观感受,是滇池变化的一面镜子。近20年来,为治理滇池,各级政府累计投入约500亿元人民币。滇池水质持续改善,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水体异味明显减轻,蓝藻生物量、爆发频次也明显减少。而经过十余年的生态修复,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面积约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这条闭合生态带就好比是滇池的‘肾’,肾功能强了,水也干净了,整个湖泊的生态系统也得到不断提升。”昆明市“四退三还”办副主任李健称,近年来,昆明在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在湖滨一级保护区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完成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增加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湿地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约为15%—30%。随着湖滨生态系统重建的初步完成,滇池湿地净化水质能力不断提升,一些在滇池流域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又重新出现。”李健说。

  据统计,目前,滇池湖滨湿地植物共有290种,较2012年增加了49种;滇池周边共记录鸟类138种,较2012年增加42种;现存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类5种,并发现了多年未见的濒危物种滇池银白鱼。

  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了解到,为力争早日重现滇池水清岸绿河畅的美丽风采,今年,滇池草海片区还将开建2650亩湖滨生态湿地,滇池外海也将开建7个湿地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