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老城景德镇变身“大博物馆”
热爱陶瓷的人常说:“千百座高楼林立的城市也换不回一座匠心独具的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高地,当下,以明清御窑厂遗址和御窑博物馆为核心的景德镇历史老城正在苏醒……
瓷国“明珠”再点亮
在景德镇市珠山区,屹立着一座6层高的阁楼——龙珠阁。尽管高度不过30来米,龙珠阁却因其脚下的御窑厂而被视为陶瓷艺术界的“珠穆朗玛峰”。
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六个世纪的时间里,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
但御窑厂停烧以来,历年的城市建设和不法分子盗挖瓷片牟取暴利,对其破坏极大:现代建筑建在窑址之上,整个窑址范围地下盗洞纵横。
从2002年开始,景德镇市启动了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但受各种条件所限,景德镇无法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因没有修复展示场所,至今仍堆积在狭小简陋的库房里。2015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与江西省进一步研究支持景德镇御窑遗址保护,保护工作再次提速……
“目前御窑厂内中轴线和古井、御窑厂大门、北麓窑炉作坊遗迹保护房、佑陶灵祠等都已得到清理和修复。彭家上弄、斗富弄部分民居、瓷行、会馆等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也正在修复……”御窑遗址管理处书记祝松星介绍。
讲起今年将要开工建设的御窑博物馆,他难掩兴奋:“1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高度不超过9米,设计方案几易其稿。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决不做大体量的现代建筑,初步计划建成与周边传统民居风格一致的‘小集群’博物馆。”
古城肌理在“舒展”
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子力说,码头、行帮商会、民窑、里弄以及辅助的产业链,都是御窑厂13.1公顷保护范围的延伸。
景德镇历史老城位于昌江边,拥有北起观音阁,经前后街至小港嘴,直抵南河口的长达13里的陶瓷产、供、销的集散地。古有“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说法,窑炉、作坊、民居三要素形成了景德镇最小的城市构成单元。
上世纪80年代,景德镇还保留了100多座柴窑,而现在地面上只残存7座柴窑窑炉。景德镇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郭扬说,目前最紧迫的是要以御窑厂为核心,对老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尽快激活业态。
“御窑景巷”街区曾是景德镇运输码头、原料输入和陶瓷外销出口交易的核心区域,也曾是景德镇老城衰败化、边缘化的代表。
现在沿着“御窑景巷”长约1.1公里的街道漫步,两边是典型的明清江南民居,窑砖砌成的墙壁斑驳而具韵味,用手细细摸索,砖块上还有些许瓷釉。沿街向内延伸的21条里弄被重新修葺,其中的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得以展现。
“老城要守住传统,不仿古、不造假、够坦诚。”刘子力坚信,既保持原汁原味,也要按照现代标准去进行创新、创意、提升,这样才能维持文化的传承力。
用精瓷对话世界
仅20秒,寥寥数笔,便在碗胚上画出经典素雅的茶花图案……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手工制瓷传承人汪申芳向游客展示苦练30多年的茶花碗绘画技艺。
“名坊园”“三宝国际陶艺村”“陶溪川”……近年来,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保护为核心,实施老街区、老厂区、老窑址“三老”保护项目,打造了一批传承和展示传统制瓷技艺及陶瓷文化的基地,为手工技艺传承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对每年两万名来自海内外的“景漂”们来说,景德镇独具韵味。
哈佛大学陶艺中心主任、美国陶艺家南希·赛尔维吉感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只有来到景德镇,才能把陶瓷技艺与艺术创想卓越地结合在一起。
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目前,景德镇正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陶瓷、茶叶等产业合作。
“陶瓷是世界语言,我们抓住机遇,用陶瓷讲述中国故事,正契合了时代发展新趋势。”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记者 吴锺昊)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