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将打造高端文化旅游产业
若要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国字号荣誉统统揽入怀中,放眼全国,也很难有哪个乡镇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做到。但在珠海这个年轻的经济特区中,位于黄杨山下的斗门镇却赢得了历史文化评比的“大满贯”。
最美乡村、名街、名镇,斗门镇在点、线、面上均成为全国的示范标杆,这点绝无仅有。在珠海幸福村居创建工作的浪潮下,斗门镇根据自身带有“烙印”的文化特色,提出以“文化+生态+旅游”为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产业,做到远近期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业特色。
除了文化特色产业外,斗门镇在镇容村貌、农村综合改革、文化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力,坚持“内外兼修”,在村容村貌得到全面升级的同时,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也有了质的提升。
高端谋划“三融合”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南门村,是斗门镇历史文化积淀的精髓。除此之外,斗门旧街、接霞庄、旧县府等历史文化旧址,也充分展现了斗门镇的底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只有将分散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串联打造,才能散发出斗门镇最具魅力的文化光芒。
斗门镇坚持高端规划引领,特别邀请了美国晋思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业规划团队,结合斗门镇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和幸福村居“六大工程”对镇村进行总体规划,以斗门旅游文化风景区历史文化体验和影视娱乐为核心,将文化、生态、旅游进行融合,以“文化+生态+旅游”为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产业,做到远近期相结合,逐步改善镇容村貌,逐步形成产业特色。目前已完成了9条村居的幸福规划。
据斗门镇委书记宋岳章介绍,斗门旧街、南门村以及斗门镇都被带上了国字号的光环,斗门镇文化站也于今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这是对这个历史悠久古镇的肯定,也是斗门镇的压力。如何整合文化资源,让斗门镇的文化形成强大的幸福源动力,这是斗门镇目前的重点工作。
为了对斗门镇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文化站对斗门镇的历史文化、建筑、礼节等资料进行全面搜集保存,并出版印制了一万多册《斗门镇历史文化丛书》,包括风俗、风物、人物三辑,全面展示斗门镇的文化内涵。文化站充分发挥引导发掘作用,举办开展曲艺、书画、舞蹈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斗门镇还与北师大珠海分校社会学系的教授,共同制定了《南门村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方案和管理办法》,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研究,并对村内堂号进行挖掘弘扬,提升文化内涵。
菉猗堂、接霞庄、斗门旧街、老县府等文化古迹,属于硬件方面的建设。而文化和旅游,则是盘活斗门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产业的软件工程。此外,斗门镇与中国乡建院合作,计划以接霞庄为旅游中心点,打造辐射带动周边景点和村落的特色生态旅游圈。
整治环境设置“生态屏障”
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是滋养幸福村居的“沃土”,而制定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和长效机制,则是幸福村居创建的一道“生态屏障”。斗门镇积极响应市幸福村居“洁净工程”行动号召,从改厕、改路、改危桥、治理垃圾、污水及整治“两违”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
2014年1月,斗门镇制定并实施了《斗门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考评暂行办法》,成立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检查考评工作领导,每月对镇内村居的垃圾收集、市场管理、河涌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保洁效果好的村居进行奖励。镇政府给村里拨付的资金分为两块,一块是固定拨付,另一块是以奖代补,做得好的才能拿到以奖代补这一块。如果在一个季度里,一条村出现两次末位的,则扣发该村季度工作经费的三分之二,并进行通报,对单月排名末位的扣发当月经费的50%。
对环境的硬件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全镇购置各类型垃圾桶2000多个,而上洲、八甲和南门三村则实现了每户一桶,保洁员按时上门收集,村民也投入到互相监督管理的行列中来。
在加强垃圾、污水处理和河涌整治方面,全镇建造新型垃圾房123间投入使用,购置各类型垃圾桶2000多个,分置于各村居醒目位置,使随手乱扔垃圾、垃圾不入桶的现象大大减少。南门冲口生态污水处理站已建成,下半年将完成排山、斗门、上洲、下洲等4条村的生态污水处理站,明年底前完成余下5条村居的生态污水处理站建设。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斗门镇完成了古街第一至第四期83间店铺的修复工程、旅游大道建设工程、龙二路升级改造工程、大赤坎村黄杨八景绿道(康王庙段和环山路段)工程、斗门大道两侧景观工程、进古街市政路工程、健身广场工程、省级文化站装饰装修工程等,并对52间危房及新乡桥、南门冲口桥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