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机构将全部脱钩政府 昆明环科院涉此改革2016年底完成
近日,环保部下发文件《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提出,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的8家机构今年率先完成。
记者从市环保局环评处获悉,昆明市环评机构中涉及此次改革的仅市环科院,其余60多家环评机构均为企业或省外环评机构。市环科院相关改革结果将于2016年底前尘埃落定。
环评机构:环保把关人
环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评的意义在于在项目建设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预判,从源头把关,控制污染。”市环科院环境影响咨询中心主任张坚说。
环评机构、评估单位以及审批部门就是项目能否上马的监督人,其中环评机构是第一道门槛,其作用可想而知。而近年来,“建设单位与环评机构”、“审批部门与评估单位”这两组关系,因为委托代理关系失范,滋生了灰色利益链条。
“此次改革,可以看出环保部对规范环评市场的决心,为了防止‘红顶中介’,斩断内部系统间产生不正当利益输送的可能。”张坚说。
环评师:市场前景有待观察
“环保部出台的《方案》,我觉得是很好的政策,也需要我们在公司和公职中作出选择,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环评市场前景的未知性和企业的工作压力。”市环科院环评高级工程师李丽珍说。
去年,市环科院就在环评师中做了前期调查:如果市环科院环评机构进一步改革,是选择到企业继续从事环评工作,还是选择保留公职转岗。“这确实是两难的选择,我当时选了企业。”李丽珍说。和李丽珍一样选择企业的环评师共5人,占环科院环评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选择企业,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但因为还年轻,我愿意去尝试,继续做环评工作。”相对年纪较长的环评师,则多数选择留在原单位。
此次公布的《方案》中明确,对直属单位在编人员选择回直属单位工作的,所在单位要无条件接收,并妥善安排工作岗位,选择调出或辞职的,按人事管理规定办理手续,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相关文件执行……
本地环评机构要做大做强
“环评机构彻底脱钩,对规范环评市场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脱钩会导致本地环评机构减少。”张坚说。我省的环评机构发展相对落后,本地资质单位少、有资质的环评师不足,因此大量引入外省资质单位。“环保部会通过各项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帮助当地环评机构的成长。本地环评机构做大做强,是应对这个问题的对策之一。”张坚说。
市环保局环评处工作人员介绍,昆明的60多家环评机构中,一半左右为外地机构。外地环评机构的不足在于对本地的政策和地理环境不熟悉,加上往返的成本,许多机构并没有真正到现场测评。
当下市场环评机构良莠不齐,也是影响环评客观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记者从环保部网站的“数据中心”查看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环评机构1159家,其中甲级环评机构191家,乙级环评机构968家。这些质量不一的环评机构中,出现部分追逐经济利益而违规违纪者。今年3月6日,环境保护部通报了63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不符合资质条件的环评机构,主要原因为从业行为不规范、工作质量差、提供虚假资质材料、环评工程师数量不达标等。
3月5日,环保部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16日,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廉政规定》。“无论《方案》还是提高环评机构资质申请的门槛,这些政策,都将对规范环评机构市场起到很好的作用。”张坚认为。
改革还需参考优秀经验
2010年,事业单位环评机构体制改革试点就已开始,同年11月,环保部公布首批试点单位名单,第一批试点有18家单位。这次的改革方式为允许环科院成立股份制公司,这样,环评师们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单位的“干部”,又是环评公司的“职工”。
上一次的试点改革昆明不在其中,市环科院环评机构仍属于事业单位。如今看来,第一批试点单位需要根据新的《方案》进一步改革,由成立公司变成彻底地脱钩或退出市场。“环评机构改革已经渐趋成熟,接下来昆明怎么做,我们要静待观察,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张坚说。
市环科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环评工作,张坚介绍,市环科院将积极响应改革,制订符合环科院实际的方案,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相关的改革。记者董宇虹报道
随评
“脱钩”的意义不容小视
大 海
环保部推出的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在2016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的举措,有利于初步改变我国环评领域所存在的某些环评机构与审批机关同处一个系统,“老子是裁判员,儿子是运动员”、“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的种种乱象,有利于进一步打破“红顶中介”造成的环评垄断和权力寻租,对环评业的净化与发展而言是一大利好。
我们也应当看到,“老子是裁判员,儿子是运动员”的现象不是一个单纯存在于环评领域的特殊现象,类似的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存在着。因此,环评机构的脱钩举措,不但对本行业的完善和发展有着值得肯定的推动作用,对于其他领域进一步落实中央深化改革精神、推出相应改革措施也有着不容小视的借鉴作用。
一面着力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压缩因行政体制不顺形成的“寻租空间”,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一面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激发市场潜在活力,使中国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生态,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这是本届中央政府拟定深化改革措施的重要思路。“脱钩方案”的推出正是上述思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如何制订符合实际、稳妥细致的“脱钩”实施细则,如何观察“脱钩”实施之后在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效果,如何查找因“脱钩”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人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以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态度,将“脱钩”工作贯彻好、落实好,将“脱钩”的经验梳理好、总结好,我们才能冲出为“脱钩”而“脱钩”的思维框架,让“脱钩”的经验发挥出横向辐射其他领域、纵向进军更深层次的最大价值。
具体到昆明,所谓“红顶中介”的现象在本市环评领域中并不严重,因此“脱钩”对本市业界生态的冲击也不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忽视了“脱钩”对全市环保事业和深化改革工作的借鉴作用,把它当成轻风拂柳一掠而过。相反,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把“脱钩”看成防治污染、提升环保行业服务质量的第一步。在全面总结“脱钩”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准入、退出机制,建立科学的环境评价机制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强化环境保护相关理念的教育,建立官员任期环保审计制度,以此来强化自己对中央政策措施中所蕴含的深化改革思路的体会把握和具体运用,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贯彻这一思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