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故事汇·普洱
环保故事汇·普洱
景东先民碑刻铭示保护生态
在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景东县文井镇,至今尚存的两块古代封山石碑,记载着各族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久远历史。
据了解,在距今200多年前(嘉庆五年)的文井镇挖固村李家组立的一块封山碑记,第二条刻文铭示:凡是各种松树及水源树木不得乱砍。在距今100多年前(清道光二十二年)的文井镇挖固村董家组也立了一块封山碑记,刻文铭示:凡皆村界内,无论公山私山,不得擅行砍伐,违者照乡规罚银,一禁纵火焚山,犯者罚银33两;二禁砍伐树木,采枝罚银3两3钱,伐木犯者罚银3两3钱;三禁毁树种地,违者罚银33两,若有在公山砍柞把者,每把罚银3两3钱。可见对破坏森林资源者作出了较之当世亦属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些碑刻是景东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达成的共识,也是对后世子孙的告诫,说明了景东先民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方面的超前意识,对当代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布朗族村民爱鹦哥
几百只鹦鹉在村寨里古老的大榕树上叽叽喳喳、自由自在,淳朴善良的村民在宁静的大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鸟和谐、景美如画,这是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忙坝村民小组独有的风情。
忙坝村民小组是一个布朗族寨子,与糯扎渡自然保护区山水相连,现有56户人家,280多人。在这个满目葱茏、鸟语花香、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有一种被村民视为吉祥鸟、俗称鹦哥的大紫胸鹦鹉。
据了解,大紫胸鹦鹉是中国特产鸟,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部、南部及中部。由于人类大量捕捉和生境破碎化等原因,野生大紫胸鹦鹉种群数量日益减少,加强保护迫在眉睫。
在忙坝,世代布朗村民护林爱鸟,保存完好的大片森林为大紫胸鹦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忙坝村民小组组长李勇告诉记者,村寨里里外外上百年的大榕树就有32棵,最大的要6个成人牵手才能合围。几百只鹦哥主要把家安在竜山高大的榕树上,也有的就在村民房屋边。长此以往,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着记者的面,75岁的村民陶三仰望房前大榕树稍上蹿下跳的鹦鹉,连续叫了几声鹦哥。他说,从记事起,这棵树上就有鹦哥,寨子里92岁的老人也说不清鹦哥是什么时候来的。
忙坝村民认为,鹦哥能在寨子里世代生存繁殖,是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福分,保护好鹦哥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李勇说,因交通不便,忙坝村长期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近年逐渐发展咖啡、茶业种植,村民生活并不富裕,好一点的几家人均年收入也才4000元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村里规定种地不准砍树,树木枯了、倒了,哪怕砸烂房屋也不砍,先报政府再解决。
其实,早在2001年,村民就已集体商定:成立鹦鹉保护协会,制定村规民约,制作宣传牌,规范人们的行为,进一步提高人们保护鹦鹉的意识,让鹦鹉排除人为的干扰自在地生活、繁殖;禁止乱伐思茅松和大榕树,并模仿自然形态制作了几十个鸟巢,为鹦鹉快乐地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李勇说,鹦哥从不落地,也不吃粮食,只吃虫子、野果等,连晴天喝水都要飞到老远有瀑布的地方。松鼠、眼镜蛇是鹦哥的天敌。为防止榕树上的鹦哥蛋和幼鸟被偷食,村民会把大鹅粪放在树下,土办法也能把那些“坏蛋”熏跑。
一直以来,忙坝村民从不伤害大紫胸鹦鹉,连过去偶有调皮的小孩用弹弓打树枝逗鹦鹉叫,都要被大人责骂。
据了解,一只成年大紫胸鹦鹉能被不良商贩卖到3000元左右。10多年前,寨子里有个小伙子经不住外来人员诱惑,偷偷把两只出窝不久掉下地的小鹦鹉拿出去卖了,村民们得知情况后对他不依不饶,小伙子好长时间都不好意思回家,乖乖把它们赎了回来。
2015年,思茅区环保局筹集资金20万元实施大紫胸鹦鹉保护工程,为忙坝村加强管理、保护鹦鹉提供了更好条件。
本期故事由蒋朝晖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