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立荣讲外公覃遵三抗战事迹 饭掉茅厕板上马上捡起吃掉

05.07.2015  09:49

远征军将领(20号为覃遵三)1943年在昆明西山龙门合影(翻拍)

覃遵三留下的照片(翻拍)

王立荣:“这是我外公留下来的书。”记者 刘普礼 摄 春城晚报

每当提起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他都会如数家珍地向你介绍那段历史。因为,中年作家王立荣,不仅他的外公覃遵三是中国远征军的一员,他从小在其身边长大耳闻目睹了有关事迹,还拜访过多位与之相关的亲历者和查阅过不少档案,他已撰写多篇关于中国远征军题材的文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王立荣主动与本报联系,要将他这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与晚报的读者分享。

率领先遣团 孤军赴缅探敌情收集情报

1942年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英方请求,中国远征军共10万之众赴缅对日作战,杜聿明担任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第5军军长,而我的外公覃遵三时任该军副参谋长并配合装甲兵团团长胡献群指挥作战。”王立荣说,为探清敌人虚实,外公奉命率领先遣团,从畹町入缅协调各师与英军的联络,然后安排部队在缅的行军、后勤保障等,再与当地华侨联络,收集情报等。

缅甸当地华侨多,很多侨民成了先遣团的眼睛,提供了各种情报。”王立荣介绍,覃遵三在晚年时常常提起缅甸的华侨,如不是他们积极协助,收集情报工作很难完成。为迎接中国远征军,在畹町桥两端,当地华侨组织了盛大欢迎仪式。官兵每到一处,总有不少云南籍的华侨送来各种食品,并对官兵嘘寒问暖。

王立荣说,每每回忆这段往事,外公都感慨良多。尽管面对当地气候潮热、敌情不明等诸多艰难,但中缅民众群情激昂的场景,依然使远征军官兵受到极大鼓舞。

同古战役中 一次冲击日军20余辆坦克

外公曾告诉我,日军攻占仰光后,英军已不再是其头号目标。为歼灭中国远征军,日军在东南亚作战方向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共投入11个师团,其中4个师团砸向远征军。”王立荣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3个军,除第5军和新38师装备精良外,第6、第66军装备很差,师属火炮仅有81毫米迫击炮。

3月9日,远征军第5军先头部队200师在同古接管英军防务。3月18日英军撤离当日,日军也抵达远征军驻守的前哨皮尤河,立即被伏击,对日战斗拉开序幕。

3月20日,同古战役打响。远征军机枪、火炮齐射向日军,一下子冲击日军20余辆坦克,使日军惊慌失措,狼狈败退,当即收复夜塔西。

随后两个昼夜的激战中,在步炮坦克的强大攻势下,迫使日军败退五六公里。同古战役,中国远征军共歼敌5000余人。

不愿被俘虏 千余伤兵全体引火而终

虽然远征军重创了日军,但日军援兵又不断涌进缅甸,加上中美英在战略上的矛盾及指挥上的混乱,入缅作战失利,远征军部队只好撤退。”王立荣说,外公继任装甲兵团长,在几次阻击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虽然绝大部分坦克战车都后撤了,但配属总部和各师的战车还在作战,作为主官的外公必须随军部共进退。

因部队回国的路被日军切断,战士只好翻越野人山。200师、96师历尽磨难,最终撤回国内;第5军军部、新22师、新38师则撤退至印度。”王立荣说,外公随第五军军部直属部队及新22师,经孟拱西北向胡康谷地的打洛、新平洋转移。途中,前已没有道路,后有日军追赶,遂在密支那以西的莫的村将机械化装备全部烧毁,而确实无法随军长途跋涉,留在莫的村堪迪佛塔一侧医疗站中的千余名伤患官兵,不愿受被日寇俘虏之辱,抱着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华魂的气节,慨然于5月21日全体引火,含恨而终。

翻越野人山 只能靠啃树皮吃草根果腹

后来部队进了野人山,由于对原始森林的无知,没过多久,补给就中断了。”王立荣说,初期,战士可以靠捕杀野牛、蛇等糊口,但后来连飞禽、野虫都找不到,只能靠啃树皮、吃草根果腹。“‘当时,如果有掉在茅厕板上的饭,他们都愿意马上捡起来吃掉。’外公晚年时,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就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深山老林里的战士,除了缺水少粮、忍饥挨饿,还饱受蚂蟥、毒蛇、瘴气的侵害,且不时暴发的山洪冲走了很多人。外公当时就眼睁睁地看着出生入死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却又无可奈何。”王立荣说,一路上,经常看到腐烂的尸体,坐着,躺着,靠树站着,死前还紧抱着枪支。外公他们累得走不动路了,就是睡在死去的战友旁边。没过多久,部队又遇到缅北的雨季,战士的身体都要发霉了。这时,外公也病倒了,发高烧忽冷忽热,幸好遇到了一个落队医官,才把濒临死亡的外公救活。

王立荣说,第5军战前共有42000人,战斗中死伤7300人,而在此次撤退中死伤竟达1470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穿越缅北野人山中丢掉性命的,当时的情景实在是惨不忍睹。外公经常回忆说:“翻越野人山的回退之路,是中国远征军成千上万将士白骨铺成的一条死亡之路,能活着爬出野人山是个奇迹。”本报记者 张晓橙

人物简介

土家族抗日名将覃遵三

覃遵三,湖南常德石门人氏,土家族。1902年出生于石门县泥沙乡水南渡,1972年大年初一逝世于云南昆明。黄埔军校第七期一总队步兵科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前夕留学德国学习装甲兵技术,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负伤,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如: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是抗日名将。长期在国民党中央军嫡系部队中任职(主要是第五军)历任排长、特务连连长、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装甲兵团少将团长、师长、军参谋长、整编装甲旅少将旅长、军官总队少将副总队长,国防部少将部员等职务。2011年9月,其英名已镌刻在腾冲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