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秆养牛年入20万 云南90后女大学生“发牛财”
@昭通一易
在收获玉米后,大部分人的处理方法都是将玉米秆丢弃或者付之一炬。但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八仙村22组的90后女孩撒艳红却在玉米秆里看到了商机,用玉米秆养牛年入20万。
去年6月,撒艳红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随后,她在家乡办起了养殖场,成立了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就从创业初的30多头发展到125头的规模,走上了带领乡亲创业致富的道路。
串门萌生创业念头
说起自主创业,可不是23岁的撒艳红一时冲动。原来,在校期间,撒艳红就曾去过家住寻甸的室友家参观。室友家是养殖大户,养牛规模达到300多头,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国家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撒艳红萌生了毕业后自己干养殖业的念头。
发展养殖业需要资金、经验、管理技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撒艳红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摆在她面前最棘手的就是饲料问题。昭通气候、植被条件不好,养殖户普遍面临冬春两季饲草严重匮乏,肉牛掉膘、病疫较大等问题。传统养殖一到初冬都要到种植水稻的地方去高价购买稻谷草作为饲料储蓄,这还不能保证肉牛不掉膘,这对批量养殖是极为不利的。
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面对这些问题,撒艳红先后到重庆、四川、山东等地的养殖公司学习取经。
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引进外省玉米秸秆青贮技术(把青饲料埋起来发酵,青贮的饲料与空气隔绝,产生有机酸,经久不坏,并可减少养分的损失),修建大型青贮池,变废为宝改变当地传统养殖习惯。
撒艳红向银行贷款,先后投资200余万,并于2013年9月注册成立了“昭阳区伊清园养殖有限公司”,建起了昭通第一个玉米秸秆青贮池。
政府扶持产业做大
为了帮助小撒提高养殖技术,当地政府部门给予她技术帮助和支持。有了家人的支持、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撒艳红的养殖业蒸蒸日上,从建场初期30多头牛发展到存栏肉牛、能繁母牛、牛犊125头的规模。公司养牛的防疫率、耳标打挂率均达到100%,公司建立的玉米秸秆青贮池可贮存60万公斤饲料,可以供130头牛食用10个月。
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撒艳红充满信心。小撒给晚报记者算了一下,今年她养了125头牛,靠出售牛肉和小牛,年纯收入在20万以上;明年预计可以养到200头以上,收入会更可观。
记者 易科彦 通讯员 邓龙启(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