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转”出幸福生活——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勐炳村土地流转促发展纪实

07.05.2015  16:26
土地流转“转”出幸福生活——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勐炳村土地流转促发展纪实 - 云南新意网
来源: www.yn16.com

  翻越哈科底大山,沿着狭窄陡峭的山区公路向绿汁江下行,被当地人称作勐炳热坝的勐炳村终于进入眼帘。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星罗棋布地排列在村庄周围。村东头是上千亩连片的葡萄园,目前正是葡萄发叶猛长的季节,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繁忙时节,葡萄园里的打工村民们正忙着定枝。“这就是村民们土地流转后由地衡丰公司开发的勐炳葡萄基地”,同行的新平县老厂乡政府普副乡长告诉记者,由于勐炳独特的热区气候优势,这里每年可多产一茬,地衡丰公司正在申报一个葡萄“两熟”的科研课题。

  勐炳这个全乡也是全县最为边远、贫困的彝族村这两年靠引进外地客商,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让村民走上了一条规模化经营的致富之路。难怪,乡政府领导极力推荐记者去看一看。

  动员群众流转土地

  谈起土地流转的事,勐炳村党总支书记沐信甫感慨地说:“为做通群众工作,有的小组我们开了不下十五次的动员会。

  勐炳村位于新平县老厂乡东北,距离新平县城126公里,地处戛洒江上游的绿汁江沿岸,曾是全乡最贫困、最边远的村子,同时又是一个热区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村庄。全村共有农户362户1509人,彝族占90%以上,拥有上万亩可开发土地。一直以来,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勐炳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因气候、交通等因素制约,当地群众的农业生产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

  “在过去,勐炳村吃不起肉、买不起电视、冰箱等日常家用电器的村民大有人在。而现在,土地流转让许多村民的生活都变了样,不仅建了新房,有的人还开上了小车呢。”沐信甫告诉记者,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老厂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葡萄产业基地建设模式,于2011年引进云南地衡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万亩葡萄生态产业园,并由村“三委”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各个村组,通过召开动员会、下发宣传单、一对一交谈等多种方式,讲解国家方针政策,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

  “在土地流转工作进程中,我们坚持一切依法依规、一切为了村民利益两个原则,每个环节都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沐信甫说,村“三委”通过进村入户的宣传动员,最终消除了村民们的思想顾虑。截至目前,老厂乡土地流转面积近4000亩,其中勐炳村就累计流转达3170亩。


土地流转后,村民们打工获得了双份收入

  群众获得双份收入

  下午四点,记者来到距离勐炳村委会所在地不远的葡萄生态产业园里,只见近百名当地村民正在地里忙着为葡萄修剪藤条、捆绑定枝。

   “节令一到,我们天天都会在葡萄园里忙活,每天有八九十块的工钱,公司还供两顿饭,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勐炳村二组村民李会仙一边用编织袋固定葡萄枝一边告诉记者,她家共有6亩土地,两年前以每亩300元的年租金流转了出去。如今,土地租出去了,闲下来的李会仙便以员工的身份到葡萄园里打工,如此一来,她除了领取固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还能每年拿到2—3万元的工钱。

  据了解,随着两家农业科技开发企业相继落户勐炳村,当地村民的土地分别以300元—600元/亩(旱地)和1500元/亩(水田)的年租金实现土地流转,租金前两年不变,从第三年开始逐年递增100元,租期至2028年。此外,随着农户思想意识的转变,不少家庭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企业规模经营,自己则为企业打工,这样一来,农民们不仅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同时还能获得土地租金及工钱双份收入。

  沐信甫以一户两口人的家庭打了个比方:如果一户两口人在土地流转后又回到企业打工,不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他们每年还可以拿到3—4万元的工钱。如果他们在自家田里干农活的话,虽然每年总共有4万元左右收入,但除去成本等相关费用后,他们拿到手上实际可支配的钱只有一两万元,所以村民们的土地流转积极性都比较高。“现在,每年还有许多村民自发找到企业和村委会来报名打工呢!”沐信甫说。

  于是,大家和沐信甫开起玩笑:你叫“信甫”,就是“幸福”之意嘛,是不是可以说“土地流转去哪里,勐炳村里找幸福”?

  争取再造一个“储橙

  产自新平县的“储橙”已是全省、全国的知名果蔬品牌。

  地衡丰总经理余文勋正好从昆明到勐炳来推动工作,戴顶牛仔帽、开个皮卡车在葡萄园里巡查。

   “勐炳人可能没坐过飞机,但‘勐炳’葡萄都是坐飞机飞到全国各地”,余文勋告诉记者,地衡丰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北京、广东、上海……遍布全国各地,成都“储橙”的总代理也在代理我们的‘勐炳’葡萄。

  余文勋和他的合作伙伴曾从事房地产开发。2009年后,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决意转换投资方向,切合省里提出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部署,发挥云南的比较优势,把云南的蓝天白云转化成经济优势,向现代科技农业转进,开拓一项能够恒久发展的产业。

  怎样找到勐炳、选定勐炳?余文勋告诉记者,这是由于多年前受朋友之邀到勐炳参加一个小水利项目验收的缘故。“那时条件真是太差,我们半天都找不到路,找到了就感觉这真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余文勋说,“我们完全按照现代设施农业的标准来做,道路、灌溉水管、基地用房、仓房等都是公司进来后建的,经过3年多的比较选择,‘勐炳’葡萄越来越成熟。现已投入四千多万元,今年内可能超过五千万元了,而且一大半都是用来支付工钱。我们的目标是再打造一个葡萄的‘储橙’,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者离开时已近黄昏,暮色渐渐笼罩了勐炳坝,凉气从绿汁江面漫来,掠过葡萄园,那里仍有人在劳作,进入夜间糖化的葡萄正蕴育着丰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