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农业的开放发展之路

14.07.2016  17:09


玉溪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形成蔬菜和花卉等生产种植优势。


玉溪独特的地形、地貌及较为明显的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为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


云南宏斌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食品包装机。近年来,该公司致力于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民企百强到云南百强的跨越,产品占据了昆明50%、玉溪70%的市场。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玉溪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外向度逐步提高,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小散弱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加快发展玉溪开放型农业的进程中,既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
  1  种植:转型升级正发力
  每天清晨,汪家富都会早早坐在办公室里的几十块电子显示屏前,仔细查看全国各地当天的蔬菜价格。“我们做的是‘毛毛菜’,是全国老百姓都在吃的菜品,一天有好几个价。”有着35年蔬菜种植营销经验的他,是省内第一个打开省外市场的先行者,是通海县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云南云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几天小铁头跌到了几分钱一公斤,我估计8月份之前,通海蔬菜的价格是很难起来了。今年蔬菜价格是先高后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30日前,全国高价菜价格翻了近10倍,白菜一棵能卖到10多元。随着夏季的到来,全国各地蔬菜大量上市,通海的大路菜没有了市场优势,价格一路下跌。蔬菜生产还在初级阶段,档次低,大路菜多,精、特、新菜和无公害蔬菜少,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说起蔬菜,汪家富如数家珍。
  就国内来说,玉溪蔬菜在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所占的比重较低;出口国外主要又只集中在临近的东南亚几个小国家;出口的品种也不广,局限性较强;对新兴市场的认识不到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这些都对玉溪蔬菜产业发展形成了新的制约。
  蔬菜产业的现状,从出口市场可见一斑。“粗放型的产品,想进欧美市场,连加工条件都达不到。而东南亚市场门槛低,供大于求,企业与企业之间打价格仗,形成恶性竞争。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向精细化深加工转型,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先决条件。”云南茂源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丽萍说。
  多年来,玉溪农业以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这骄人的业绩,是在人均耕地面积仅0.75亩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且坡地、山地占比较大,人多地少。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全国1.4亩、全省1.97亩的平均水平。
  如何在有限耕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与国家的农业政策密不可分。建国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粮为纲”,发展目标是“高产再高产”。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农业的发展目标调整为“高产、优质、高效”,一切有利于产量增加、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的农业措施,不管它生态不生态,也不管它安全不安全,全都被判定为好措施,并竭力加以推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组织,尽显其能,对耕地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农膜的过度使用,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特有现象。
  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各种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继出现。业内人士介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农艺生产技术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加之有机肥施用不足,化肥、农药、污水施用量增加,一些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严重的地方向盐渍化方向逆变。
  诚然,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农业困境,正是这样不科学的农业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一边是价格低廉的农业产品销路不畅,一边是高端高价的农产品屡被抢购;一边是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推高农民种植成本,一边是土地水源已难以承受污染之重。重重矛盾倒逼之下,我市开放型农业该以怎样的姿态开始新的征程?
  2  加工:“两头在外”拓空间
  农业历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其他经济部门的产业,都是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共成长,伴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共进步。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是最先感知到的。
  “玉溪农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上有很多不足,仍然任重而道远。产业不转型升级不行,转型升级就要走精品路线,就要走品牌路线。”云南宏斌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宏斌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企业,该公司在通海收购的鲜姜比例不到10%,其他如青菜、花椰菜、辣椒等,本地原料占不到5%。在发展空间受限后,他们选择了走出去,因为红河、文山、曲靖、大理是其主要原料地。
  发展空间受限后的无奈选择,造成了农业龙头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很多企业起步在玉溪,发展壮大在其他州市。云南茂源、通海宋威、华宁盛泉等农产品出口企业到省内的红河、曲靖、昆明等地及贵州六盘水建立了出口果蔬备案基地;云南维和、云南宏斌、易门丛山、云南万绿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省内、省外共建立原料基地10余万亩,并以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建立加工基地9个;通海时光蔬菜有限公司成立泰国SG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租600亩土地建山竹种植基地;云南茂源、通海高原等8户企业到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等境外城市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点16个。
  “玉溪人均资源量不足,耕地分散、破碎,集中度差,农业资源的交通配置成本高,大量农民蜗居在有限的耕地上,大幅度抬高了耕地成本,仅本地资源,很难组织起规模足够大的商品体量。加之城市化率不高,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人口也不多,使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受到制约。”企业家们对市情有着深刻的认识。
  据农业部门测算,户均经营面积在30至50亩,才能满足群众发展致富的需要,但从玉溪的情况来看,许多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习惯于小散杂的传统生产方式,不愿向外寻求发展。开放发展、规模经营的意识尚未形成,农业转型升级十分困难。全国土地流转的比例已达30%,而玉溪只达到22.8%,距全国规模化经营要达到60%以上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记者在采访农产品加工企业时发现,我市加工企业成长性能良好,产品供不应求。云南滇雪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该公司销售收入年年递增。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达到5个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3%,占据了昆明50%、玉溪70%的市场,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民企百强到云南百强的跨越。
  “小企业如何做出特色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依靠云南好原料的资源,无污染、无转基因,其次是做好精深加工,做好品质和质量。
  “走出去”更多的是企业因发展需要形成的自主行为,缺乏相应的支持鼓励政策措施,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不断增长,流动资金紧张,银行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突出;农产品出口中的冷链物流配套、电子商务应用、智慧农业推广等相关工作仍然滞后;现有的外销型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都不大,与农户的连接也不是十分紧密,带动作用有限……
  3  未来:补齐短板提品质
  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做好农业,须有“四问”:一问天时,看气候适不适应;二问地块,有些什么元素含量,适合种植什么;三问市场,种什么市场说了算;四问有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开放型农业发展尤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当前,我市已经研究出台了发展开放型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性文件,正在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些举措,势必掀起新一轮开放型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热潮。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开放型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更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
  尽管我市农业的发展一路风生水起,但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农业大而不强、低档次、大路货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的名优特新产品明显不足,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不够,农业区域化、专业化水平低,产业竞争力不够强。这些正成为制约开放型农业发展的障碍。
  市农业局产业办主任矣胜荣分析说:“五大短板阻碍农业外向型发展。思想观念陈旧,农业转型困难;发展不够协调,产业融合度不高;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生产要素制约明显,农业发展空间受限;职业技术人才短缺,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补短板”从哪里入手?市农业局总经济师尹绍旺认为,关键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发展适应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业的不合理使用,降低农业成本,补上基本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短板。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注重农产品安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
  “十三五”期间,玉溪将努力构建完整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三大体系,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玉溪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大幅提升玉溪农业外向度水平。到2020年,要实现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原料、木本油料、畜禽等特色产业产值翻番,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要从现在的0.85︰1提高到1.2︰1,农产品自营出口年均增幅达20%以上。
  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我市将开展以下六项工作:优化建设一批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外向型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着力提升外向型农业组织化水平,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在保障措施上,我市继续执行和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冷链运输、市场开发、农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强化金融服务,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争取金融资金更大支持,逐步扩大政府贴息规模,探索推行“三权”抵押贷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玉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加快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范围,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短    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无逸
  今天,我们已经告别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很多时候,农民“丰产”却不“丰收”,农业生产不能再简单的以产量论英雄。当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提出新要求的时候,农业生产更要在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下功夫。玉溪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
  在交通区位上,玉溪已成为云南“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集散、加工“腹地”。玉溪独特的地形、地貌,较为明显的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为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玉溪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形成蔬菜和花卉等生产种植优势;以加工企业为依托,已初步形成加工优势和市场优势……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需要农业为“稳增长”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农业继续发挥优势。当前,市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特色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侧的变化给供给侧改革带来了更大压力。面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工作态度,特别需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玉溪看玉溪的全新视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面对阵痛,考量的不仅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更是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同时也在考量我们的勇气和智慧。
  未来五年,玉溪农业发展的蓝图已经划定,新的目标昭示着玉溪农业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发展方式。无论如何,都要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加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制约瓶颈,厚植农业土壤,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