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我省特色农产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的提案办理意见
云农办函〔2016〕100号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政协云南省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5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云南省侨联:
您们在政协云南省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解决我省特色农产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的提案》(第25号),交由我厅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云南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198亿元,同比增长12.7%。加工产值比2010年的875亿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20.2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由2010年的0.48:1提高到2015年的0.64:1。
(一)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省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达5766户,比2010年增加719户,年均增长2.7%;从业人员38.8万人,比2010年增加12.5万人,年均增长率8.1%;完成现价总产值174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050亿元,年均增长20.2%;支付劳动者报酬88.6亿元,比2010年增加55.3亿元,年均增长21.6%;加工用农产品原材料采购支出646.3亿元,比2010年增加335.2亿元,年均增长15.8%。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44户,比2010年增加217户;完成现价总产值1335.1亿元,比2010年增加804.7亿元,年均增长20.3%,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60.1%。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工企业通过入股、转让等方式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丰富加工产品品类。农产品加工业正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加快延伸,加工产品迅速向多个产业扩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持续提高,到2015年末,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生物制药业等精深加工产品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1%,比“十一五”末提高6.9个百分点。
(三) 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日趋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州市突出区域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区块和加工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截止2015年,云南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共48个,园区规划面积1022.9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09.35平方公里,已投入建设资金497.7亿元,已入驻加工企业1450户,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53.5亿元,企业年实现总产值1018.7亿元,上缴税金49.8亿元,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15.6万人。全省茶叶加工、畜禽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生物制药加工、蔗糖加工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
(四)融合趋势明显。 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等新业态,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距离,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据初步调查。截止2014年底,全省共有315个企业投入建设了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曲靖市、红河州、普洱市等3个州市投入建设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75%的农业企业参与网上营销云南优势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0亿元以上。截止今年6月30日,淘宝网特色中国云南馆已完成招商企业612家,重点商家127家,实现网上销售云南农产品1400万元。
二、 云南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 云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大多数龙头企业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初级加工型为主,加工专用品种严重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能力弱,发展小而散,缺乏规模效应,资源利用率偏低。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4:1,低于全国2.21:1。
(二)用地难和融资难突出。 农产品加工用地存在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情况,专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设施用地土地流转困难。由于加工企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税收少、投资强度弱,用地指标审核难、征地花费时间长、用地审批慢。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前建基地、后连物流,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占用多,另一方面抵押物只有房地产和机械装备,抵押物单一,贷款审批难度较大。
(三)产地初加工滞后。 我省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分类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缺乏,农产品初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机械设备简陋、自动化程度低,初加工水平低、产后损失严重。大部分农产品由农户自行采取初加工措施,不仅造成大量损失,还导致产品品质差、运耗大等诸多问题。
(四)产业集中度不高。 云南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9.8%,规模以下企业占比高达80.2%。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不能共享,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分工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自主创新能力弱。 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三、云南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总体思路 : 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由资源简单消耗向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由分散无序向集聚发展转变,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能力和水平,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目标 : 加快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结构布局,提供质量效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到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200亿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并在整体素质、质量效益、集聚发展、节能环保等方面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健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夯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的引进、研发、储备、筛选和示范推广,加强初加工设施和装备建设。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改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统筹安排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重大关键技术推广专项等项目对产地初加工的重点支持。
——加快推进精深加工。 围绕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以“研发体系为龙头、以集成基地为平台、以推广应用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科研体系,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产品研发和功能研发,采取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争取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在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灭菌、冷冻保鲜、分子蒸馏等精深加工技术取得新突破,在提取蛋白质、脂肪、纤维、新营养成分、药用成分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基础、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载体、以先进加工装备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比重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由粗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为主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 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 适应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运用电子商务等先进技术,缩短加工与消费时空距离,积极引入发展农商直供、直销直供、食品短链、社区支农、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直销店、连锁店、冷链物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等新型加工流通业态和消费模式。
——推进 资源 综合利用。 树立循环发展、物尽其用的理念,加大科研攻关,注重产业配套,科学选择一批重点地区、园区、品种和环节,主攻农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加工副产物全值利用和加工废弃物梯次利用。在秸秆、稻壳米糠、等外果及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环节开展试点。
2.构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综合运用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等优惠支持政策,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构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着力强化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功能,突出园区特色,强化产业分工,吸引优秀企业向加工园区集聚,共享资源、服务和分工效应,建立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等生产要素特色突出,果蔬、茶叶、橡胶、天麻、三七、生物医药等产品特色突出,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形态并存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到2020年,重点创建100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打造 特色 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带。 依托国家和省骨干交通网络、重要交通节点,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沿边开发开放带,加强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共同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共享物流配送、产品展示和市场营销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形成产业聚合发展合力,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昆曲绿色经济农产品加工示范带,广昆(云桂)三七、辣椒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带,昆曼普洱茶、热作产品加工示范带,昆渝天麻、马铃薯主粮化加工示范带,滇藏野生菌、食用油料、畜牧产品加工示范带,沿边热作、普洱茶加工示范带。
——培育壮大 特色 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和陆航口岸,健全鼓励农产品出口配套政策,推进农产品通关便利化,培育壮大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充实边合区、跨合区等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业板块,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科技示范区。重点培育无公害特色蔬菜加工出口示范基地、普洱茶叶加工出口示范基地、野生食用菌加工出口示范基地、花卉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三七加工出口示范基地、辣椒加工出口示范基地等。
3.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整合种植、加工和品牌资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鼓励企业向农业产业化园区集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水平,着力将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成为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力量。
——打造农产品加工型“小巨人”。 围绕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增强原料保障、推进技改扩能、加快市场拓展、鼓励创新融资、完善科技支撑、推动产业聚集为重点,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扶持、落实优惠政策、提升服务能力、严格责任考核为保障,打造农产品加工型“小巨人”。“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型“小巨人”,“小巨人”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小巨人”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市场营销体系不断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领军力量。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 以示范社创建为抓手,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立紧密联系市场、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为保障,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工流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力争到2020年,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为主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示范社达到家,入社农民达到户,年销售收入万元,支撑入社农民增收元。
——支持农民创业创新。 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4.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加强品牌整合和保护。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持续打造“高原制造”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云系”整体形象,不断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认证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云南名牌农产品。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整合县域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到2020年,品牌发展目标:。
——强化农产品加工质量管理。 围绕品牌打造和形象树立,制修订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加快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把推行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与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地、质量、标准等级的标识制度,执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附件:1.建议、提案面商登记表
2.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云南省农业厅
2016年5月30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烈钢 1388897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