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昆明的事情办好
今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岭大地考察,充分体现了对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和对云南工作的高度重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是新时代云南、昆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化为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实际成效,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厚爱。
切实提升昆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李彦龙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昆明的发展实际,突出昆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观念大转变,在坚持解放思想中推动创新发展,在坚持统筹协调中推动开放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绿色发展,自觉把新发展理念的标准和要求贯穿到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提升昆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解放思想,推动创新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先导和动力,只有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拓创新,使昆明的产业发展由价值链的低端跃进到中高端,从根本上解决昆明发展不充分问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昆明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好路子;只有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分析昆明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淘汰过剩产能,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发挥好昆明的特色供给优势,变昆明供给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昆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而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句话,不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创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昆明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开放发展。统筹协调是高质量发展本身的应有之义,同时也影响甚至决定着开放的程度和质量。新时代新征程,统筹协调、开放发展对昆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战略的高度统筹协调昆明发展与国家发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昆明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坚持不懈地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和创新作为,在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方面承担起昆明使命与责任;要求紧紧依靠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以大开放促进昆明大发展,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年初考察云南时的指示掷地有声。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生态兴则经济兴,生态衰则经济衰。在坚持生态优先中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驰而不息地保护昆明生态环境,锲而不舍提高昆明生态生产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需要,将潜力巨大的生态供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大做强大旅游、大健康、大医药等生态产业,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就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实实在在地提升昆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者为博士、副教授,本报特约评论员)
走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
朱静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明确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全会报告中提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城市行政管辖地域内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之间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也是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走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必须尊重昆明的城市特色及发展规律。每座城市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特殊性,因而在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规划中,也必须将这些特色鲜明、自成一格的内容融入未来发展大计。由此一来,依托城市特色而制定的发展道路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发展的规律,通过探索有效的规律,进一步促使政策和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昆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兼容了民族性、开放性、边疆性等特征,昆明市域社会治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及城市居民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需求、信仰追求等因素,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走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必须提供相应的法治保障。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昆明市制定了《昆明市依法治市工作规划(2016-2020)》《法治昆明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确保昆明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要更好地实现法治保障,也必须注重普法工作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强化法律意识,令社会成员能自觉遵守相应规范,确保全市稳定发展的大局,真正以群体的力量来保障法治的落实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走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优势,国家治理层面如此,在市域社会治理层面上亦是如此。党的领导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因而在昆明市的市域社会治理中,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遵照党的基本原则、基本纲领、基本理念,运用科学的社会治理方法,建构有效的经济发展体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让昆明的发展与中东部省市不断靠近,减少差距,最终助力国家的全面协调发展。
走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子,必须发挥系统功能,强调整体体制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完备制度系统,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而与之相联系的国家治理能力,也指的是处理各方面事务的综合能力。这些概念细化落脚到市域社会治理层面上, 就提出了昆明应当配备系统功能的多层级、多平台、网格化的综合性措施,强调整体体制机制,以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效用,将一切人、事、物、财等都统一到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目标上来,不偏废,强整体,重体系,关注整体与部分的作用,上承国家,下达乡村,实现城市各区域和各层面的机制联动。
强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与时代要求,昆明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则是昆明立足于新时代所采取的实践要求和创新之处,对标中央精神,对准自身实际,融合特色规律,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能够取得更为突出、更为醒目的成绩。(云南大学在读博士、云南财经大学讲师,本报特约评论员)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溪 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5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坚定前行,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将“西南边陲”的地理标签转化为了扩大开放的优势所在,朝着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目标不懈努力。
大开放最有利的条件是区位。凭借“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昆明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自1993年以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孟加拉国等7国相继在昆明设立总领事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2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签证中心。截至目前,昆明市共缔结国际友城23对、友好交流城市20对,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商务代表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引进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昆明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
大开放最关键的基础是对话。一年一度的“南博会”“商洽会”成为昆明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步伐中,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务实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盛会。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将在昆明市举办,届时,国内外友人将齐聚昆明,共话发展、共促繁荣,这将为昆明向全世界展示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迎来机遇。
大开放最直接的标志是交通。近年来,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面建成通车,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昆明机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通航点数居全国前列,昆明南站成为中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国际陆路客运枢纽,昆明东站铁路货运枢纽投入使用。此外,国际通信网、电力网连接周边国家,中缅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加密扩容,让云南与世界从“天涯”变成“咫尺”。
大开放最瞩目的成就是贸易。近年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沿边优势,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通关速度和便利化水平。2019年,全省外贸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323.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出口1037.2亿元,增长22.4%;进口1286.5亿元,增长14.6%。总体来看,全省外贸进出口形势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外贸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进出口增幅位居全国第三,创历史新高。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期间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时隔5年,总书记对云南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成为新时期昆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昆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心、作为和潜力令人瞩目,未来,昆明将通过培育新业态、提升便利化、扩大金融开放、打造区域跨境物流、拓宽开放平台载体等措施,不断增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作者为经济分析师、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刘 淼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时,在昆明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滇池,习总书记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而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已两度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做出过指示和要求。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把滇池治理好。要知道,作为世界关注的高原湖泊,滇池流域拥有35条河道支流,不仅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我省的经济重地:面积只占全省0.78%,却承载了昆明80%、云南25%的经济产值。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滇池治理力度,滇池全湖水质持续向好。例如,2018 年上升为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首先要始终牢记嘱托,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必须深刻意识到,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污染易,治理难。有数据统计,预防污染与事后治理污染,两者的投入比例大约是1∶20。今天的滇池治理,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还旧账”,我们不能再吃这样的亏。
其次,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要做到“科学治滇”。从狭义上来说,“科学治滇”是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技术来治理滇池。譬如,在滇池流域兴建环湖截污工程、水质净化厂以及拆迁临时违建;让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形成立体、多样、丰富的滇池生态系统;加强水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提高突发水污染应急监测能力等。从广义上说,更是指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真正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此外,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要做到“依法治滇”。滇池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工程,就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制度, 建立一个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事实上,当前并不缺法律法规,从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到《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从《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到《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其实已经涉及滇池治理的方方面面,如今缺的是真正贯彻落实。
2020年是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决战之年,也是滇池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极端重要。据悉,昆明今年计划实施147个滇池保护治理项目,并继续实施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目标控制。与此同时,按照“山水不入城、河水不溢流、尾水要提标、微水要处理、田水要循环”五水联治的要求, 积极搭建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平台,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更多地关心、关注、关爱滇池。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定能把滇池治理得越来越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作者为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杨 敏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省会城市昆明也有4个民族乡,33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55种民族成分。全市少数民族呈现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团结是昆明繁荣与发展的前提,各民族携手发展也为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肯定了云南过去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讲话精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根本方向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保障各民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政治上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经济上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创造物质与精神文明。民族团结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前提,也是筑牢我国各民族携手向前发展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近年来,昆明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也采取多举措稳扎稳打:成立市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民族工作网络,设立民族专项资金,设立民族小学、中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事业。例如,嵩明县以解决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入点,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传活动,利用党组织生活会和村社区的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产业,夯实当地少数民族致富的基础。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根本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同时进一步扩大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治理能力。其次,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构筑和谐的民族关系打下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云南时特别提出要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因此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时,应该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为人口少较少民族、散杂居民族的生活和发展创造条件。最后,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昆明之前就曾在城市社区建立了民族团结宣传长廊,通过少数民族联谊会、民族之家、评选“民族团结之星”等活动,为促进各个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与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是云南的瑰宝,同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这样民族的向心力才会更加凝聚,社会的繁荣稳定才有进一步保障。(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李 涵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要进一步抢抓机遇把握大势,多点发力,多面推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工作强调的“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位,深入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高质量加快推进区 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保证。
以守初心担使命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强调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继续努力,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主题教育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持续深化主题教育,巩固和拓展教育成果,建立政治理论常学常新、推动实干担当等系列制度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信、务实笃行,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攻克贫困堡垒中精准用力、科学施策、战出成效,在上项目、抓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等进程中,特别是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改革建设中勇立潮头,当好排头兵。
把选人用人导向作为政治生态的风向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把匡正选人用人导向作为着力点,严格标准、健全制度、完善政策、规范程序,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突出战“役”、战“贫”一线选拔干部,不论资排辈,不以年龄为限制,能者上庸者下。要优化昆明的干部资源配置,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提早谋划2021年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换届和2022年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提前谋划统筹班子配备和干部培养储备,配备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做到选一个好干部立一面旗帜、用一个好干部树一个标杆。
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进一步改进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方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昆明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课程,以现场体验学、小班研讨学、网络全天候学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真学真信、融会贯通,融进血脉、铸入思想灵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党组织带动,党员先行,贯彻落实党内制度,自觉反对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不断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自信和行动自觉。
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要防止和遏制封建腐朽文化的传播渗透,对于“不信马列信鬼神”、搞封建迷信的党员干部坚决给予组织处置,旗帜鲜明抵制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决不允许腐朽思想侵蚀党的健康肌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严格执行昆明市防错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制度机制,为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干部撑腰鼓劲,形成激浊扬清、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