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2/3法律法规涉及生态环保,2014年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6.3% 好生态夯实绿色经济根基
万亩古茶千年长青,绿了大地富了百姓。图为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的村民在贺开古茶山的茶叶晾晒房旁开心地筛分茶叶。 蒋朝晖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优良,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也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州,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14 年,全州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达19.32 亿元,占全州公共财政支出的6.3%。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西双版纳州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成效更加明显。
2014年11月,西双版纳州景洪、勐海、勐腊3县(市)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
探索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
在西双版纳州这片仅占我国1/500 国土面积的土地上,有5000 多种植物种类,占我国的1/6;有2000 多种动物种类,占我国的1/4。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3%,共建有8 个国家、州、县、乡镇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5.51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18.57%,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地区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区域。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具有多方合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潜力。为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州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探索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在更大范围内为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2006年至今,西双版纳州与老挝丰沙里省、南塔省等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地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经过9 年努力,已促成中国与老挝在边境构建起一条南起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北至中国勐腊—老挝风沙里,地跨西双版纳和老挝北部3 省的长约220 公里、东西宽约5 公里、总面积约21 万公顷的中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中国境内面积11 万公顷,老挝境内面积10 万公顷),4 个中老边境联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中国勐腊—老挝丰沙里、中国磨憨—老挝磨丁、中国勐腊—老挝乌渡姆塞)绿色生态长廊全线贯通。
中老跨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和绿色生态长廊的贯通,为栖息于这一区域的亚洲象、印支虎、绿孔雀等国家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之地。
目前,西双版纳州环保局正与老挝南塔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厅积极探索两地的环保合作机制。
生物产业总产值增长16%
西双版纳州州长罗红江说,西双版纳是生态绿洲,因生态环境优良而闻名,离开了生态,西双版纳州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爱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坚持将生态放在第一位,保护生态在任何时候都是当地最核心的发展战略。
为增强生态保护实效,西双版纳州不断加大依法保护力度。西双版纳州有半个立法权,州里2/3 的法律法规都涉及野生动物保护和环保,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保护责任,保护区、公益林等重点区域均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责任到人、不留死角。
面对经济新常态,西双版纳州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把培育壮大特色生物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2014年,西双版纳州以生物加工制造为重点,努力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生物产业总产值达174.7亿元,增长率达16%。
今年,西双版纳州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改性天然橡胶、茶叶深加工、生物油为重点,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发电、风能、光伏能等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以云麻、香蕉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发展新材料。以普洱茶、印奇果、澳洲坚果、辣木、诺丽果等为重点,发展新产品。
西双版纳州建立了产业创新发展基金,对应用“ 四新”并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企业给予重奖。
同时,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动野象谷、森林公园、曼听公园提升改造,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整治更加深入,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全州上下因地制宜定功能,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因势利导搞建设,让山水、田园、村庄、城镇各美其美,共生共荣。义务植树100 万株以上的城乡绿化活动正在广泛开展,新种植珍贵林木12 万亩的珍贵林木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