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委员专家共话防震减灾

28.01.2015  11:13

  26日,熟悉防震减灾工作的崔建文、何渝熙、戴信鑫3位政协委员和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做客云南网“两会聊天室”,探讨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等重要话题,并为我们普及地震常识。

   云南省一年三次6级以上强震是否罕见?

  张建国:在过去的一年内,省内不同方向分别发生了3次6级以上的强震,同时还有一次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统计的云南省上世纪地震平均水平为:每年有3次5级地震,每3年有2次6级地震,所以去年的情况是比较罕见的。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就云南来说,一段时间相对平静,一段时间相对活跃,起伏交替。云南省最后一次7级地震1996年2月3日发生在丽江,从此进入相对平静期。我们认为,2011年3月24日中缅边境发生7.2级地震,标志着云南一个新的活跃期开始,从目前来看,这种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去年的情况虽然罕见,但不在意料之外。

   房子盖牢靠点就能抗震吗?

  崔建文:实际上地震本身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是很多,损伤往往是房屋倒塌造成的,所以如果把房子建得牢靠,损伤就能大幅度减少。云南省地震局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的隔震技术推广应用在全国都比较有名。

  戴信鑫:去年我提了一个提案,建议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用钢管混凝土结构盖房子,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抗震能力高1.2倍,在欧美国家运用很广泛。钢管混凝土结构建筑绿色、环保、低碳,还能拉动钢材、水泥等内需消费,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地震损伤。

  张建国:把房子盖牢靠点的确重要,但选址是第一位的。我们勘察过众多的地震现场,如果选址不当,房子本身再盖结实也没用。所以,在选址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标准,根据这个地区地震发生的危险程度在建筑抗震方面采取措施,才能确保安全。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省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稀缺,但是由于地震频发,在做大的区域性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时,做到科学选址尤其重要。

   地震中如何利用医疗手段减轻损伤?

  何渝熙:在整个地震过程中,医学的介入分为震前、震中和震后。在震前,要做好相关地震知识的普及和急救、自救知识的培训,为发生地震后减少伤亡做前期准备;在震中,受灾人群在已经受到了伤害以后,要学会自救,维持自己的生命体征,救护人员则要学会救护伤员的技巧,以免在搬运伤员过程中造成二次受伤;在震后重建中,最重要的是对受灾人群,特别是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疏导他们走出地震阴影。

   如何正确看待地震预测、地震预警信息?

  张建国:地震预测、预报、预警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测是一种科学行为,而预报是一种行政行为,是依据科学上的预测意见由政府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只有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才有资格向特定地区发布地震预报。预警则是地震已经发生了,地震波还在路上,我们要发出预警,采取紧急措施。

  目前还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尤其是短期和临震预报,这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所以无论任何人、任何组织在网络上发布包括时间、地点、震级在内很具体的地震预测消息,大家心里一定要画一个问号。但是,这也不等于我们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工作毫无进展,目前我们国家地震中长期预报水平已经可以达到60%以上的准确率,居世界领先水平,也就是可以告诉人们:你所处的地区将来可能发生多大级别的地震,继而根据预测采取多方位的预防措施。

  崔建文:从整体上讲,地震局对于网络上的地震预测消息的确不太好公开辟谣,因为地震的偶然性太大,但如果预测中时间、地点、震级说的都很详细,基本上属于谣言。比如,有人预测会发生7级地震,第二天发生了3级地震,还是有公众会相信,事实上这种预测是毫无科学依据的,所以公众要增强科学认识,不要盲目相信谣言。

  戴信鑫: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打假很重要,希望云南能够快速建立起与全国联通的大数据体系,有谣言、假消息的时候,能第一时间辟谣。

  人物档案

  张建国:云南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

  崔建文: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博士、研究员

  何渝熙:省政协委员,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戴信鑫:省政协委员,云南鑫银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晟成扶贫助老基金会主席(完)(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