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治开局良好
澄江今年首次作出并下达2.5万亩的森林病虫害绿色防治计划任务,现已完成防治任务2.6611万亩,为年计划的106%。
为力保全国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抚仙湖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澄江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局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习总书记来云南考察时强调的"加强绿色发展"讲话精神。澄江实施绿色防治在全省尚属首家,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也对森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澄江县林检站按照绿色防治新理念,针对森林病虫害发生不同的特点与趋势,采取了不同的科学防治形式。即:对帽天山和抚仙湖东岸林区进行蠹害木人工零星清理防治;针对梁王山自然保护区常年华山松球蚜多发且林内天敌少的特点,从其它林区收集大量瓢虫在梁王山华山松林内分多点投放,人为增加林内蚜虫天敌,对梁王山自然保护区华山松球蚜开展生物防治试验;风景区尖山和养白牛社区进行核桃金龟子灯光诱杀防治等。通过采取以上绿色防治,今年实际已完成防治任务2.6611万亩,为年计划的106%。绿色防治,既实现了对森林生态环境不产生任何新的伤害和影响,又达到了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据悉,澄江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特殊的地区。坐落在这里的抚仙湖,径流面积达674.69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206亿立方米,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2%,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全国Ⅰ类湖泊水量的90%以上,保护好抚仙湖就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每人储备15吨优质淡水资源;坐落在这里的帽天山,是中国首个化石世界自然遗产地,是20世纪震惊世界的古生物群发现地之一。现已发现有200多种化石物种,对于这个世界最早的生命摇蓝,2004年9月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这里视察时特地批示"要保护好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
抚仙湖与帽天山相距8公里,构成了绿水映青山的天然格局。如何保护好这里的多样性森林,让抚仙湖和帽天山长久地置于青山绿水的常绿生态下,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澄江在2000年前曾是发生松小蠹、松墨天牛等森林病虫害重灾区。近十年来,县林检站通过防治模式创新,采取招投标治理、县镇村组联防联治、林农联防联治、林权所有者主动防治等模式后,抚仙湖近面山和帽天山的受灾森林重新得到复活、大地重新得到变绿。为进一步加强抚仙湖和帽天山的绿色生态发展,澄江县决定从今年开始,对全县森林病虫害实行绿色防治,并将逐年加大其力度,以此确保抚仙湖和帽天山的森林更加葱郁,让这个极为重要的高原淡水资源区、特殊的澄江化石物种群文化生态区的森林生态更加娇艳美丽。
信息来源(单位名称):省林科院 | 作者:甘立荣 | 栏目编辑:李姣 | 栏目审核: 陈元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