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脱贫攻坚进行时】 石漠山乡展新颜——西畴县发扬“西畴精神”奋力脱贫攻坚

02.01.2017  09:01

西畴县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记者 雷桐苏 摄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曾经响彻云岭大地。搬开石头造田种粮的壮举,记录着西畴人民坚韧不拔的峥嵘岁月。

西畴精神”薪火相传。今天,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干部群众用敢于挑战、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精神,在被国外专家认为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上演了一场“山乡巨变”的大剧。

惊天动地

一声炮响”造良田

西畴县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县,是全省乃至滇桂黔片区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在 “西畴精神”的发祥地——蚌谷乡木者村,这里怪石密布、乱石丛生,曾是一个被称为“口袋村”的穷山村,村民们长期拎着口袋四处借粮艰难度日。1989年12月3日,饿怕了的木者村群众在刘登荣、赵文和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一片叫摸石谷的石旮旯地里,用土制的火药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当一个冬春过去,昔日苍凉的山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道道整齐划一的石埂。群众在新建成的600亩“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上用良种良法种植杂交玉米,亩产达250多公斤,一举甩掉了“口袋村”的帽子。

石破惊天地,木者村的创举很快影响到了全县各村。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农田建设“6421”补助政策(即炸石造地每亩补助60元,坡地改梯地每亩补助40元,中低产田改造每亩补助20元,地改田每亩补助10元)的激励下,各地群众纷纷行动起来。

199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兴街镇龙坪行政村实施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和饮水沟渠灌溉工程,在木者行政村建设5500亩省级高产稳产农田样板。全县相继掀起以炸石垒埂建设台地、改造中低产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