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思路

05.02.2018  17:44

  1942年侵入滇西的日军驻芒市56师团所建碉堡,现成为日军罪证遗迹耿嘉 摄影

  远征军攻克龙陵后在县城东卡举行升旗仪式

  1944年2月,中美两国将领检阅正在整训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跨越战壕,突破龙陵外围

  腾冲国殇墓园烈士墓和纪念塔

  龙陵松山上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 耿嘉 摄影

自1945年1月滇西抗日作战结束以来,滇西抗战就走进历史,成为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滇西抗战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滇西抗战结束73年来,相关研究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80年的36年。这一时期,滇西抗战在全国出版物和各种媒体中较少提及。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研究,是云南史学泰斗方国瑜先生为撰修《新纂云南通志》长编和《保山县志》中的滇西抗战史,1946年8月到保山城区和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处战场,调查现场并走访亲历者,收集油印战报、报刊和私家记录材料,详加订正,写成15万多字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和《保山纪事》,但两文长期未能面世。

第二阶段:1981-1994年的14年。这是滇西抗战史料收集介绍的初期阶段。云南省各级文物、史志、政协文史委等部门分别调查、收集推出了三批史料。一是保山、德宏等地在文物调查中发现国殇墓园、纪念塔、碉堡等地面文物。二是组织撰写、刊发了一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也刊出了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等多篇文章。三是编纂出版6本滇西抗战专辑共100多万字。

第三阶段:1995-2017年的23年。这是滇西抗战研究、宣传的高潮阶段。这一阶段推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内地19个省市和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和当年参战人员等208人与会,提交论文120篇并出版了论文集。继而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中缅印战区滇西战役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期间,撰写出版与滇西抗战有关的各类作品和专著2000余件,滇西抗战被列入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经过23年的研究宣传,滇西抗战已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滇西抗战文化知识为更多人了解。

滇西抗战研究的基本成果

上述第二、第三两个阶段的37年,滇西抗战的研究宣传成果丰硕,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文献、档案史料的搜集整理。图书馆、档案馆、史志部门和一些院校,搜集了滇西抗战的大量档案、文献史料。其中仅保山市档案馆,就有馆藏滇缅抗战档案624卷,5678份,照片1356张,史料图书230册,出版了《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滇缅抗战报道汇编》等5种文集,公布了大批滇西抗战档案史料。有的机构和个人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收集到了香港、台湾、缅甸、日本、美国的官方与民间的大量文献、影像史料。

二是滇西抗战地面遗址遗迹和军事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深入普查、收集保存、保护维修和陈展宣传。1981年和1995-2007年的两次文物普查,滇西抗战地面文物遗存基本全面查清,公私收存可移动文物数万件,各地对已残破甚至损毁了的地面遗存进行了维修或重建,建设了一批博物馆,入展文物1万多件,一大批地面遗存和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级和省、州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滇西抗战“三亲”史料调查采访记录、档案资料、遗址遗迹调研资料、历史理论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版、发表取得丰硕成果。仅在云南省级和州市、县区级报刊发表和出版的文章、资料和图书就达3000多种。整理了大量“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口述历史和战时军政档案史料,在各种报刊刊发大量研究论文,出版了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

四是滇西抗战的基本史事已陆续核实,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有些史事的时间、过程等,存在说法不一的情况,经调查分析或资料的核对参商,已消除歧义。理论问题如:什么是“滇西抗战文化”,滇西抗战的根本特征,如何认识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和巨大意义,等等,现已达成基本一致:“滇西抗战文化”的概念,指滇西百万军民在抗战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反抗侵略、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滇西抗战文化遗产的核心。

五是历练和造就出了大批研究人才。以保山市为例,37年来数百人撰写、出版了滇西抗战作品。省外的一些史学、文学、新闻学名家,也编撰出版了滇西抗战专著或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滇西抗战研究宣传队伍日趋壮大。

六是滇西抗战文化遗产的科研、教育特别是旅游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和体现,滇西抗战的卫国业绩和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滇西抗战研究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间取得重大进展和多种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缺乏综合性权威著作。云南近现代史学家谢本书先生,2015年在《云南文史》第3期发表《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抗日战争中的“云南战场”》一文,指出滇西抗战研究已出版了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保山市史志委编《滇西抗战史》等较重要著作,但“滇西战场至今尚没有一本权威性的、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出版,许多重大问题仍然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二是未能建立研究机构合力攻关。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分散,未能形成合力,造成学术浪费。

三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滇西抗战研究的现有人才,老年多,中年少,青年稀缺。已取得较多较好研究成绩的一批人,大多已处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有的已于近期辞世。

四是有关地区的研究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遗址遗迹调查清理、地面文物保护维修、“三亲”口述史料的采访记录和“大事记”的查证整理等基础工作,有些地方做得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地方资源丰富但整理、研究跟不上。

五是存在学术空白。以人物研究为例,大批功绩显赫的远征军将领、游击队领导人、民间抗日英雄、盟军将士的史实,还有待深入挖掘,全面介绍。又如沦陷区面积、远征军人数、敌我伤亡人数等等,各地发表的数字存在较多不统一,有待查证核实统一。

未来研究开发思路

总体思路是:尽速作出滇西抗战文化基础理论和开发应用整体研究的战略部署,推进“基础工程”建设和“应用工程”运作。基础工程建设的目的是出理论、出著作、出精品、出人才;应用工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宣传、教育、旅游等方面收到成效,同时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为此,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二是要用好人才。需要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把史志、社科、文物、图书、档案、新闻、高校等相关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把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制订规划,选定课题,合力攻关,进一步激活研究人才的生机活力,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宏大人才队伍。研究机构中,有必要组织治学态度严谨、学术功底扎实,理论素养较高,文字功力较强,能够团结合作的核心学术团队,作为全面系统研究的主导力量。

确定基础研究目标。编纂出版系列科研巨著,至少应推出以下6种:一是文献史料集(包括战时军政档案、军政官员回忆录、“三亲”口述史、报刊载文)若干卷;二是遗址、文物介绍若干卷;三是人物传记若干卷;四是方国瑜等代表性研究著述若干卷;五是外国史料若干卷;六是《新编滇西抗日战争史》,至少五六十万字,力求写全写深,令人信从。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士曾呼吁将滇西抗战写入中小学历史教材,保山等地应积极推动。继续做好遗址、文物的清理、维修、研究工作。建立标志性建筑,雕塑英雄形象,陈列抗战文物。继续组织创作高水平文学艺术特别是影视作品,推出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继续开发滇西抗战旅游。努力开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把保山、德宏等地旅游景点逐步连成一条历史人文旅游线,甚至可以考虑把境外的一些远征军抗战遗迹进行旅游线路连接,把旅游与纪念、凭吊、公祭等活动结合起来。(保山市博物馆耿德铭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杨斌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