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鲜虾银鱼一两天内有售

21.10.2015  11:49

朝阳下,渔民扬帆前进 记者孟祝斌/摄

  昨天,滇池银鱼和虾正式开捕。来自滇池沿湖5个县区的820艘渔船约3000名渔民带着丰收的期待,扬帆出航捕捞鱼虾。预计1到2天内,昆明市场上将有鲜货和经加工的产品上市,不过记者也帮大家打探了消息,在哪能买到最新鲜和实惠的银鱼和鲜虾。

   出航黎明前祭祀祈求

   收获与平安

  早上6点左右,天还没亮,晋宁县沙堤村渔船集中停靠码头边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200艘渔船整装待发。伴随阵阵鞭炮声,今年60多岁的张女士将一坨泥巴,放在船头上,随后将一把点燃的香插在泥上,并摆上豆腐、米、肉等用品,双手合十虔诚祷告。

  随后,她拎起一只公鸡,割开鸡喉放了半碗血,将鸡血绕船身洒一圈,为即将出海的丈夫和外孙祈求避邪驱凶。

  距码头不远的一片空地上,3位老人点起了一排蜡烛、燃起清香,一边敲打着木鱼、铜钵,为船队祈祷。“这是村里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了,每逢出航捕鱼,都要祭拜一番。”其中一名老人说。

  安乐村村民许祥凌晨4点半就赶到沙堤村渔船集中停靠点,准备出海。“带了两壶热水,中午就在船上吃饭,下午五六点才回来。”许祥说,去年开湖捕捞,1个月下来,他们收入2万多元。这次出海,他带了10张虾网、1张银鱼网。

  上午6点20分左右,祭祀大多完成,一艘艘渔船扬帆驶出码头。

   限制所有船只

   都是人力捕捞作业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介绍,相比往年,今年银鱼和虾的捕捞时间推迟了10天。目前,滇池的银鱼和虾体肥味美,加上气温较低,渔民将银鱼和虾打捞上来后不易变质。另外,从控制数量来说,这个季节大量捕捞后,可有效减少明年春天银鱼和虾的繁殖基数。

  王勇表示, 今年渔民只能靠人力(风力)拖网作业捕捞。由于人力拖网的方式速度较慢,渔民很难捕捉到大鱼。

  此外,此次捕捞银鱼和虾的网具的网目(网眼)都有严格的限制。其中,捕捞银鱼的网具的网目在0.6厘米以上,拖虾网的网目要求在1厘米以上。这样的网目只能捕到银鱼和虾类,大鱼则很少能捕到。

  为期31天的捕捞期结束之后,将继续放流鱼苗,控制滇池内源污染。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向滇池投放了3000万尾高背鲫,接下来,将继续向滇池投放1000多吨鲢鳙鱼苗。

   预期明年或可捕捞

   大型经济鱼类

  自从2013年滇池封湖禁渔以来,如今已过两年,到明年,滇池里的鲢、鳙、鲤、鲫等大型经济鱼类是否可以再度开湖捕捞?对此,王勇表示,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滇池渔业开始实施年度封湖禁渔和开湖捕捞交替的管理模式。

  2012年10月,滇池“以鱼控藻”项目开始实施,项目计划在3年内,向滇池分批放流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种3000吨和滇池土著鱼滇池高背鲫鱼苗1亿尾,通过鱼类的生长和捕捞,带出水体中的N、P元素,削减滇池内源污染,达到控藻、减污、净水的目的。今年是“以鱼控藻”项目实施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滇池投放2000余吨鲢、鳙鱼鱼苗,1.1亿尾滇池高背鲫鱼苗。下一步,还将向滇池投放1000多吨鲢、鳙鱼鱼苗。

  “到明年,经过近3年的生长,到明年滇池里的鲢、鳙、鲤、鲫等大型经济鱼类基本已经成熟,达到了捕捞的条件。”王勇表示,滇池容量有限,不可能只投放不捕捞。通过开湖捕捞大型经济鱼类,可把近3年鱼类生长所转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带出水体,并腾出空间,让小鱼和新投放的鱼苗鱼种有充足的空间。

  因此,明年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滇池将再次开湖捕捞大型经济鱼类,在削减滇池内源污染的同时,让滇池周边的村民享受实惠。

   记者观察

   开湖首日水上风小 捕获多在三五十公斤

   经检测 鱼虾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晚上7点左右,在晋宁县沙堤村船舶集中点,出航船只陆续靠岸。安乐村的老杨将昨天的捕获装筐称重,有29公斤。“收货一般,一天到晚风都很不大,而且全部靠人力拖网,费了不少精力。

  与老杨一样,其他渔民的收获都在30到50公斤虾,最少的只有5到10公斤虾。

  鲜虾刚上岸,前来游玩的市民刘女士,就花75元买了5公斤。“听说开湖,就想买回去尝尝鲜,放点辣椒、盐巴、米面,再用菜油炒出水,别提多香了。

  来自六甲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商贩杨先生,用摩托车带着几个大箩筐。“刚上岸的虾,新鲜又便宜,我是专门赶过来的。”杨先生说,往年他曾批发滇池虾,销量不错,今年他就直接过来在岸边批发了。“等到明天凌晨便开始在市场上销售,价格能卖到30元/公斤。

  杨先生表示,在六甲水产品批发市场里,有七八个商贩都在卖滇池鲜虾,一般销售时间为早上4点到8点;和平村综合农贸市场、篆新农贸市场的商贩都会找他批发滇池鲜虾。市民想要购买滇池鲜虾,也要赶早。

  据了解,此前,受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委托,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对滇池里的银鱼和虾进行了检测。经过检测,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另外,滇池的银鱼和虾都是在天然的水体里自然长大的,因此味道更加鲜美。

一位渔民在朝阳下奋力划桨,争取尽快到达理想水域开始下网捕捞

凌晨五点半,一位渔民在港口整理渔网和缆绳

女人焚香,为即将出海的丈夫和儿子祈福

           记者随渔民出航体验

           滇池开湖首日:等风来

  昨天上午9点,风停了,渔船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动不动,51岁的渔民徐聪有些沮丧:“没有风,这下老火了。”滇池开湖第一天,徐聪和所有出航的渔民一样,都期盼有个好收成,而这要取决于风势和运气。

   期望

   带着5张网出航

  徐聪是晋宁县晋城镇安江村委会第四小组村民,家里有2亩蔬菜地,时常外出打零工。每年开湖,他的期望都很高。今年,徐聪的船上带了5张渔网,如果风好,他可以同时撒出全部的网。

  凌晨5点,天还未亮,徐聪就已起床。他和隔壁49岁的邻居杨礼,提着一只公鸡、一盒香火、两串鞭炮等祭品,在6点前赶到了晋城镇沙堤村渔船码头准备祭祀,徐聪和杨礼搭档捕鱼已有6年。他们的渔船编号为62号,是一艘载重约8吨、船身长10米左右的帆船,有3根4米多高的桅杆。

  6点,滇池开湖仪式正式开始,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两人把带来的公鸡在船上宰杀,将鸡血涂在船头,之后点香火、放鞭炮。“就是为了祈求平安。”徐聪说,这种习俗沿袭已久。

  6点半左右,仪式结束,天还未全亮。停靠在码头的上百艘船,陆续驶出码头,驶入灰茫茫的滇池。徐聪和杨礼的船停在码头内侧,他们必须等外侧的船先走。两人从6点上船就再未下船,期望尽快离开码头,进湖捕鱼。

  20分钟后,航道空出来了。此时天边亮出了鱼肚白,滇池上空雾气深重,风力微弱。两人赶紧升帆,分坐两舷努力划桨。船慢慢离开码头,钻入浩瀚苍茫的滇池中。

  “现在还没有风,一会儿有风就好了。”徐聪说。

  前方水面,已是百舸争流。

   起风

   1小时捕获20公斤

  7点,水面的雾气依然浓厚,但太阳已在东边的云层中射出光芒。两人的渔船已驶离码头约2公里,南面吹来的凉风越来越强。徐聪放下手中的木桨,向东边望了望,随后转帆迎风,将船驶向北方,逐渐进入滇池中部水域。

  风来了,是时候了。8点左右,徐聪和杨礼从船兜里抬出3张渔网,稍做整理,就撒进水中。“估计每分钟200米左右。”徐聪说,虽然风力在增强,但是还不算给劲,船速还是太慢。船速越快,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渔网掠过的水域面积越大,捕获的鱼虾就越多。他认为,捕鱼的关键因素还是看风力。他希望风越来越大。

  情况让人失望,本就不强的风力反而越来越弱了。他和杨礼只得继续划桨,提高船拖网的速度。

  一直划到9点钟,他们决定收网。收网时,徐聪紧盯水面,两手动作缓慢均匀。起网了,网底沾着污泥,徐聪看不清捕获,只得先在水中冲洗。

  一个小时努力呈现出来了:3张渔网,捕获20公斤左右的鱼虾,绝大多数都是小虾。

  “要是风大还可以多放几张网。”徐聪不太满意。但清晨的这股南风,是昨天最大的风了。

   风停

   1网只捕起半斤虾

  9点到10点这一个小时,南风已弱到可以忽略,水面上的雾气仍未散尽,“风太小雾散不了”。在此期间,徐聪和杨礼又撒了2次网,但每次都只撒一张网,因为风小,撒太多网,船根本走不远。

  未到中午,气温已非常炎热,没有一丝风,水面异常平静,像潭死水。“其他船都是漂着。”徐聪望了四周的渔船,大部分都已不动。风没来,帆没用,渔船很被动。他们也跟着停下来闲聊。

  徐聪说,20多年前,滇池水清,鱼虾俱多,捕捞很容易。他20岁左右就已能独立捕捞,每年都在滇池开湖季捕鱼。在昆明盛达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取得捕捞权前,他和村里其他人一样,自己备船捕鱼,每次船坏了,维修“比较麻烦”。而该公司几年前取得捕捞权后,为村民无偿提供捕鱼船只,这给村民省去了维修船只的麻烦。村民只需出劳力,捕捞鱼虾给公司即可,报酬由公司支付。

  去年开湖的头3天,由于有风,他平均每天可获上百公斤的鱼虾。“但今天,估计不到50公斤,非常不理想。但你闲在家里还不如出来多挣点钱。”徐聪觉得,开湖季捕鱼不仅是挣钱方式,而且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但是如今,不少年轻人不这么想。

  “我儿子就觉得太辛苦,不愿来。”徐聪的儿子28岁,和他一样都会撒网捕鱼,但却不愿干,“只做了两年就去搞建筑”。每年开湖的一个月时间里,徐聪能挣到2万元左右,但儿子不以为然,“他觉得太辛苦”。

  中午,湖面更加平静,天气更炎热。他们又撒了一网,只捕上来不到半斤小虾。“下午三四点钟可能就会有风了。”徐聪还在期望。

   坚信

   用发动机会污染水

  下午连一丝风都没有,闷热得像要下雨。徐聪和杨礼觉得:“今天不可能有好风了。”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两人还不甘心,尽管手臂酸痛,还想再试试。

  船行至滇池中部,水里的蓝藻多了起来,这让一辈子就生活在滇池边的他变得敏感起来。“要治理好,肯定快不起来。”他说,祖辈都生活在滇池,看着滇池水质变差,他感到担忧,“我们对滇池是有感情的”。他说以前捕捞鱼虾的周期是几个月,现在缩短到1个月,对滇池是有益的。虽然他有时也觉得用人力划船,效率太低,但是他坚定认为:“用发动机会污染水。

  不过,比起担忧滇池的污染和治理,他现在只能先想如何捕捞到更多鱼虾。因此,他和杨礼一直在努力划桨,让船动起来。即使如此,下午的收获,依然让他失望。从下午2点到3点,他撒了不下4次网,但是总共所得仅几斤而已。

  “可能到了下午五六点,就有风了。”徐聪划桨时自言自语。

  最终,昨天的滇池开湖首日,徐聪和杨礼的船,捕到的鱼虾只有三四十公斤,不到去年开湖首日的一半。(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