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水产专家谈滇池鱼:水质改善 滇池鱼虾已达23种
随着滇池的开湖,中秋期间各种滇池大鱼也成为市民团圆佳节餐桌上的美味。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不少市民也很好奇,滇池里究竟有哪些鱼?它们的种类和数量有怎样的变化?今年开湖期间的捕捞量又有多少?昨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剑虹。
有些什么鱼?
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
“根据监测情况,近年来在滇池中采集到渔业资源种类共有23种,随着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今后还有可能发现新的鱼种。”杨剑虹表示,这些鱼种当中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6大经济渔业资源,包括鲢鳙鱼、鲤鱼、鲫鱼、红鳍原鲌、太湖新银鱼及秀丽白虾;第二类是常见鱼类(俗称小杂鱼),包括间下鱵鱼,麦穗鱼、鰕虎鱼、黄颡鱼,泥鳅和黄鳝等;此外,还有珍稀鱼类,如金线鲃、银白鱼等。
看着这份滇池渔业资源“花名册”,是不是有好多根本没听过?杨剑虹解释,其实学名为红鳍原鲌的鱼类就是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白鱼;而太湖新银鱼和秀丽白虾,也就是前年、去年和今年开湖第二阶段可捕捞的银鱼和滇池虾。“而我们俗称的花白鲢,其实是两种鱼的合称,即花鲢和白鲢,花鲢的学名是鳙鱼,而白鲢就是我们所称的鲢鱼。因此,鲢鳙鱼也可统称为花白鲢。”
哪些数量多?
以前小鱼虾多现在大鱼多
今年开湖头几天,上市的大多都是个头肥大的花白鲢。记者了解到,它也占据了滇池6大水产品中的大多数。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滇池渔业资源量排序为鲢鳙鱼>滇池高背鲫>鲤鱼>红鳍原鲌>秀丽白虾>银鱼。而2011年以前,滇池主要经济鱼类依据资源量排列为秀丽白虾>太湖新银鱼>鲤鲫鱼>红鳍原鲌>鲢鳙鱼。
“2010年,鲢鳙鱼的资源量只占滇池所有经济鱼类的7%。”杨剑虹说,可以看到当时数量最多的是秀丽白虾,占所有数量的36%,太湖银鱼占27%,红鳍原鲌是16%、鲤鱼占15%。不过,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鲢鳙鱼已经在主要经济鱼类占比中独占鳌头,超过了6大经济鱼类总量的一半,达到51%,排第二名的是占比22%的鲤鱼,其次是占比19%的红鳍原鲌,秀丽白虾只占5%,而太湖新银鱼只占到3%了。
综合分析2011年-2015年滇池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数据,滇池鱼类资源目前以外来鱼类为主。短短5年之中,6大经济鱼类占比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并非无迹可寻。“以鱼控藻”项目是昆明市“十二五”规划滇池治理项目之一。通过近几年对鲢、鳙鱼的大量投放,加上之前2年开湖都禁捕大型经济鱼类,因此鲢、鳙鱼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量,改变了以往小型鱼类为主的状况。
“花白鲢生长速度比较快,3年就可从鱼苗长到5公斤左右。而开湖这两天捕捞上来的那些十公斤以上的,在滇池中至少已长了五六年以上。”杨剑虹说。
如何演变的?
“外来鱼”打败“土著鱼”
实际上,在此之前滇池水生生物资源种群数量也曾多次经历变迁。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水产资源变动很大。1957年以前滇池鱼类组成简单,主要经济鱼类为银白鱼、云南鲴、多鳞白鱼、杞麓鲤、鲫等6种,其余还有乌鱼、黄鳝、中臀鮠、鳗鱼、泥鳅、小鲤、长身刺鲚鲅等。上世纪60年代后期,放养的鲢、鳙鱼、草鱼形成产量,成为主要经济鱼类,至1969年,滇池水产品捕捞量达到3080吨。
1973年起,从外省引进鱼苗时带入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成为滇池主要捕获物,占水产品总产50%到80%,形成鱼少虾多情况。1975年,滇池水产品产量增至8363吨,其中虾的产量就有8027吨。这一时期,滇池高背鲫的数量也开始逐步增加。至上世纪80年代,银鱼开始成为滇池主要渔业资源,产量一度达到3500吨,成为了滇池优势种群。
其实,渔业种群的变化,和人为影响有很大关系。过去,滇池水质良好水体平静,多数种群产卵于水草和砾石,有自然的发育繁殖空间。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为了提高生产力,发展渔业经济,引进外来鱼种放养,客观上挤压了原有土著鱼种的生存空间。加上后期,水生植物在草鱼大量摄食和湖水污染的双重影响下,其种类及数量也明显低减少,破坏了草上排卵的鱼类产卵场所,使部分鱼类的正常繁殖受到了限制。种群的个体不能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种群密度大为下降,生态平衡被破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湖水严重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无法得到阳光健康生长,破坏了鱼类产卵条件,部分鱼类产卵习惯也被迫改变以适应环境,部分鲤鱼、红鳍原鲌原本习惯在沉水植物产卵,最终不得不产卵在废弃渔网上。
是否会减产?
银鱼和虾会与去年持平
去年10月至11月,滇池开湖期间,银鱼和虾的捕捞量大大下降,只有2014年度的1/3左右。那今年的情况会怎样呢?
针对去年银鱼和虾捕捞量下降的原因,市滇池管理局渔政处负责人分析,开湖期间大多数天气都是风平浪静,对于拖网作业捕捞来说极为不利。“捕捞银鱼和虾的作业方式有所不同,需要风力推动渔船。”杨剑虹说,如果没有风力,网目细密的银鱼、虾网就带不起来,如同抛锚一样坠住渔船更难前行。
除了作业条件受限外,其实目前滇池鱼类种群分布也不尽合理。近年来,红鳍原鲌的产量有所增加,目前预测已经达到2500吨-5000吨。而这种鱼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会与银鱼和虾争抢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银鱼和虾的资源量。“不过喜欢吃银鱼和虾的市民也不用担心今年吃不上美味,根据此前的试捕监测,今年虾的捕捞量大致可与去年持平,银鱼的捕捞量或许还会有所增加。”
对于市民最关心的价格问题,杨剑虹表示,银鱼和虾的售价将主要受国际价格影响,而捕捞量对其影响并不大。“以前银鱼捕捞量达3000余吨的时候价格最高,可卖到六七十元一公斤,但近年来价格都比较低,预计今年也不会有太大波动。”
答疑
A 鱼质量如何?
滇池鱼品质超水塘鱼
尽管每年的开湖市民都十分期待滇池鱼虾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但也有人心中存有疑问疑:“滇池鱼到底能不能吃?”记者看到,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今年出具的检验结果报告书显示,经抽样检测,滇池花白鲢、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类未检测出铅、铬、镉等重金属,而且蛋白质含量大多在16%-18%,脂肪含量在5%-8%之间,各项指标均优于水塘养殖鱼。“以鲤鱼为例,养殖的脂肪含量只能到3%左右,远不及滇池里野生的。而鱼脂肪含量越高,口感就越好,吃起来也更甜美。”杨剑虹说。
B 怎么辨真假?
只能从口感上辨认
今年开湖前,就有商贩在市场上打着滇池鱼的名号进行售卖,而根据往年的执法情况看,每年也有不少人带着外地鱼进入昆明市场打算“鱼目混珠”,如何分辨滇池鱼与水塘鱼也成为市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杨剑虹表示,花白鲢、鲤鱼、鲫鱼等经济鱼类仅凭外表其实不容易分辨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养殖的,鱼贩们所传的分别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只能说野生鱼的口感更甜嫩,没有鱼塘鱼的‘泥巴味’。”
C 咋正确放生?
11月至次年4月最好
“近年来,不少市民都会在滇池边放生,但是放生外来物种不仅可能破坏滇池生态平衡和渔业资源,甚至可能对滇池水生生态造成危害。”杨剑虹说。
杨剑虹介绍,宜放生种类包括滇池金线鲃(金线鱼)、高背鲫、白鲢、花鲢,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期间是放生的最好时机,成活率也能得到保证。地点选择上,不建议市民到滇池东北面和北面放生,这是由于那些区域常年风浪较大,个体小的放生物种很容易被打到岸边,最后死亡。市民可到观音山大桥下、西华湿地、新龙王庙等滇池西岸水域放生。禁止放生的常见水生物主要有牛蛙、巴西红耳龟、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罗非鱼、锦鲤、金鱼等物种。
记者孙潇报道(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