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昨起封湖渔民喜获丰收 开湖48天有渔民赚了4万多元
昨日滇池封湖,渔船缓缓驶入沙堤码头。记者江雨珂/摄
昆明信息港讯(记者江雨珂 通讯员黄丽萍 马如慧) 昨日17时50分,晋宁区沙堤村40岁的渔民杨勇和他妻子收起今年最后一网银鱼,跟着机头船缓缓驶入沙堤码头。与杨勇一样,近600艘帆船上的渔民们,也结束了48日的“最长开湖期”。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借助今年的滇池开湖季节,晋宁宣传了独有的古滇文化和滇池渔猎文化。滇池水产也受到了昆明市民的热捧,渔民们也获得了丰收。
人均收入两万多元
“大鱼海开海的时候,鱼价比较好。”渔民李彦说,今年共开了12天的“大鱼海”,第一天捕捞的最多,后面数量就逐渐减少,总共捕捞了约4吨。今年的开渔节是在“两节”期间,有很多市民闻“鱼讯”而至,鱼价比往年高。鱼越大越受欢迎,他们今年捕捞到的最大的白鲢鱼有16公斤,卖了近700元。这几日卖鱼的总收入每人都有2万多元。
“虾和银鱼的价格是30元一公斤,但是今年无风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收成不是特别好。”李彦说,今年他们总共捕捞虾近900公斤、银鱼500公斤左右,按照市价均为每公斤30元来计算,收入约4万多元,人均2万多元。加上“大鱼海”期间的收入,整个开湖期间,李彦的个人收入就有4万余元。
据介绍,由于天气原因,今年滇池虾和银鱼收成并不是太好,晋宁沙堤村渔民总共捕捞了滇池虾约200多吨、银鱼约100吨。但是水产价格稳定在每公斤30元,渔民们还是取得了好的收成。
百舸渔猎再现古滇文化
晋宁是古滇文化的发源地,古滇人生活的滇池地区有“田渔之利”。古时滇池水草丰茂,贝壮鱼肥,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渔猎是当时人们从事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青铜器物上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鱼儿图案,表明渔猎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渔猎也是沙堤这个小渔村村民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但现在,渔猎是“半渔民”多元化生产发展的一种,让渔民在这个月增加收入。渔猎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承叙述着滇文化的故事,成为昆明的文化图腾。
“船帆上多了晋宁的标识,这也是晋宁的一种文化元素。”晋宁区古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把晋宁的logo印在了船帆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古滇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滇池开海捕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张文贵今年带着自己的侄儿张林出海,平时他家里靠着种植蔬菜和花卉,已经盖起了三层小洋楼,他现在带着年轻人来感受一下“出海”的生活。在张文贵看来,如今村民早已不奢求靠捕鱼为生,之所以每逢开湖之日必到,除了增加收入,也是一种习惯、一种怀念。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