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滇池5种“浪里金花”
滇池,既有海的壮阔,也有湖的秀美,她是属于云南的水,云南的湖,云南的海。同时,也是鱼类的天堂。五六十年代滇池水体中土著鱼类丰富,在滇池湖体中能见到的有25种土著鱼类,其中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到了上世纪70—90年代,滇池水域土著鱼类种类由原来的26种减少为11种。目前,滇池现存鱼类有23种,主要为外来鱼类,但仍然现存5种土著鱼类,即:侧纹云南鳅、银白鱼、滇池金线鲃、泥鳅、鲫鱼。
侧纹云南鳅
1.侧纹云南鳅
体长38.5—65mm。体中等长,呈小纺锤形,侧扁。除头部外,全身被细密鳞片。侧线直,不完全,后伸可至背鳍起点的垂直线,头部具侧线管孔,背鳍分枝鳍条8根。体背和体侧淡绿色,腹部灰白色,沿体侧中轴有一列近椭圆形黑斑,其上、下侧也有不规则黑色斑纹。各鳍灰白色,背鳍基黑色。
栖息于湖岸龙潭出水浅水区水流缓慢处,集群于水底,行动较为缓慢。分布于滇池、抚仙湖和洱海湖区内的河溪。
银白鱼
2.银白鱼
为我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滇池。中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体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50%。
由于水环境的破坏和酷渔滥捕、湖中引种失误等原因,导致仅分布于滇池的银白鱼资源量大幅下降。现在仅在捕捞季节偶见。
滇池金线鲃
3.滇池金线鲃
俗称金线鱼,是仅产于滇池流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滇池特有鱼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在滇池湖体已逐渐消失。仅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龙潭中,经过科研人员多年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已人工繁殖成功。
散居于湖泊深水处。喜清泉流水,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间到洞外觅食,主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兼爱少量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随鱼体的增长,逐渐转为捕食小虾,甚至部分小鱼。
泥鳅
4.泥鳅
体延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偏扁,背缘和腹缘较平直。头较尖,眼小,侧上位。无眼下刺,口下位,须5对,背鳍起点位于体之后半部,腹鳍垂直上方之前。
喜栖息在换流或静水底层,常钻入泥土中。能适应在缺氧的水体中生活,广泛分布于稻田、水沟、池塘、小溪等浅水区域,是滇池现存的土著鱼类之一。
滇池高背鲫鱼
5.滇池高背鲫鱼
目前存在于滇池的为滇池高背鲫鱼,是滇池土著鱼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体鲫鱼种群,系全雌性群体,行雌核发育,保持了品种性状的稳定和群体生存延续而成为鲫鱼家族的新秀。
滇池高背鲫鱼是云南省名贵土著鱼类,在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有充足的种质资源,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