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应急除藻有效 “绿漆”正在“洗白”

15.07.2015  13:43

  除了滇池北岸,其他水域的水质情况都比较正常。记者赵伟摄

  昨日,省政府滇池专家督导组调研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蓝藻处理处置工作,目前滇池北岸富藻水处理工作有序进行,处置能力每天可达42万方,外海北部蓝藻水华天数也逐年减少。督导组指出,各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滇池蓝藻处理处置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坚持标本兼治,做好滇池蓝藻除控工作。

  省滇池专家督导组组长晏友琼参加调研,市“一湖两江”督导组组长李培山陪同调研。

  督导组一行实地察看龙门藻水分离站、外海北部蓝藻水华情况、海埂公园内尾水外排和资源化利用工程排藻井以及格兰特码头外海水质情况,了解到目前滇池外海蓝藻已得到有效处理,此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仍在继续,分离站及所有移动除藻设备的运行时间,从日常每天12小时延长至全天24小时连续作业,最大限度清除蓝藻;在外海调度10套移动除藻设备,均衡分布在外海北岸近岸带,扩大蓝藻的收集范围;将西岸截污干管接入西园隧道进水口的分流管道,管底标高降低60厘米,最大限度发挥西岸截污干管的富藻水置换功能;投入运转海埂公园沿线尾水外排项目新建的四个蓝藻收集口,每天可置换约17.6万立方米富藻水;加大尾水外排泵站抽排量,延长运行时间,将尾水外排泵站置换抽排量提升至每天100万立方米等,在各项措施的实施下,滇池北岸富藻水处置能力累计可达每天42万方左右。

  市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首次发生蓝藻水华的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推迟了4天,滇池外海北部历年发生蓝藻水华的天数也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0年为137天,去年为45天,今年截至13日为13天,且专家预测,今年发生蓝藻水华的天数有减少的趋势。据了解,蓝藻水华治理和应急工程此前已列入《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根据今年的方案,清除范围为从滇池北岸盘龙江入湖口至西山龙门村长约5千米,宽约500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敏感水域沿岸带,包括草海永昌湿地、草海大坝、草海西岸近岸水域等蓝藻水华区。《规划》主要是指导在滇池北岸蓝藻主要富集区及糟害富集区开展蓝藻日常清除工作,当发生蓝藻水华重度富营养时,根据方案启动应急处置工程。

  督导组对滇池外海北部沿岸蓝藻处理处置工作表示肯定。督导组指出,滇池蓝藻应急处置工作规划超前,及时有效地指导今年蓝藻处理处置工作,非常值得肯定。督导组强调,各相关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蓝藻处理工作和滇池治理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积极探索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蓝藻处理处置技术,并加强科学理论宣传,让更多老百姓了解蓝藻处置和滇池治理工作,共同为滇池治理出力。

  中科院专家刘永定解答三大疑问

  北岸“绿漆”不是滇池全貌

  “大坝和海埂都绿油漆了,滇池水质变差了吗?”近期,类似的舆论大量出现在网络中。那么,近期滇池为什么会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怎样才能消除蓝藻水华?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对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永定进行了专访。

  人物介绍

  刘永定,历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常务副所长、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刘永定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是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分阶段解释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理论认识和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的技术路线,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发展了成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污染和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出现蓝藻最大原因是什么?

  昆明处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大范围内

  “滇池出现蓝藻水华,是规律的重现,这是正常现象。”采访刚开始,刘永定就开门见山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表示,对于滇池这样一个富营养型的湖泊来说,蓝藻水华现象的发生在之前的10年、今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是无法避免的。

  2007年太湖发生重度蓝藻水华,甚至影响到当地的自来水供应,而水质徘徊于II \III类水之间的洱海也于1997年、2003和2013年出现大规模蓝藻水华现象。“这些都与此次滇池水华的发生一样,是时间生物学上正常的周期性现象,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规律重现。”刘永定说,虽然说此次滇池蓝藻水华的发生是规律重现,但也有特殊性。蓝藻水华发生的小环境不仅取决于光照、温度、营养和其他生物的作用,更与厄尔尼诺现象、人类的不规范行为和突发的污染事件、洪涝干旱等变化有关。

  刘永定用了一套函数坐标、一张厄尔尼诺影响分布图、一幅地图来阐释此次滇池发生蓝藻水华的必然性,“光照不愁、营养充足、温度上升,加之在厄尔尼诺强烈发生年,必然发生蓝藻水华。”刘永定总结,在这样的普遍影响和特殊条件下,蓝藻的发生属于必然现象,这与20年来研究蓝藻水华的相关数据是吻合的。

  他还明确提出,绝对不要因为蓝藻水华的反复性就认为生态系统崩溃。“有可能今天比昨天严重,也有可能明年比今年严重。”刘永定把对蓝藻水华20年的研究概括为一组函数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蓝藻水华现象为纵坐标,水体经过多年治理,以大跨度年份为时间单位来观察,水华发生呈平滑下降的曲线,但是以较小的时间节点来看,就偶尔会波动。因此,不应该纠结于上下两年滇池蓝藻水华现象的严重程度,也不该纠结于每年出现的早晚,从长远来观察才是正确的观念。

  蓝藻水华现象的发生,自然与蓝藻本身“喜爱”富营养环境的生物属性分不开。但同时也与昆明的自然条件和整体的大环境必不可分,“昆明的光照条件肯定是不用‘愁’了,但对蓝藻水华现象来说并不是好事。”刘永定表示,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强烈发生年,去年开始发生后,至今已经15个月左右。“一般情况12个月就应该结束,而此次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持续到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很可能超过历史最高的18个月。”刘永定解释,厄尔尼诺现象的本质就是海水温度上升。

  刘永定展示了电脑上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分布图,上面清晰地显示,影响面最大为呈红、橙色区域,分布在南北纬30°间,地处北纬23°左右的昆明正好在影响较大的范围内。这就解释了蓝藻暴发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厄尔尼诺现象一定会影响到海水和淡水的温度,让水体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温度上升1℃,可能人体没有显著感受,但会导致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变化。“因此,今年太湖、巢湖和滇池及部分近海水域的蓝藻水华或浒苔暴发等现象比往年严重。”刘永定说,今年,滇池水温持续地同比高出1℃,这就为蓝藻水华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也成为此次滇池蓝藻水华现象发生的最大原因。

  (名词解释: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现象。在17年前的7月14日这天,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其重要原因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作怪。)

  为何“控藻”不能快速见效?

  高原低洼湖泊水体自然置换率低

  蓝藻生长最喜爱的氮磷元素不缺,厄尔尼诺现象又不断催热着水温,地处高原的昆明又不缺阳光,而且滇池的特殊性在于,作为高原低洼湖泊,水体自然置换频率低、时间长,一部分来水还来自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而尾水虽然经过处理仍然属于劣五类水质,营养程度较高。

  滇池水来源于35条入滇河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但是却只有螳螂川一个出口,水量的平衡大多依靠自然蒸发,而湖中的营养成分和蓝藻不会因蒸发而消失,蓝藻随水离开湖体的数量非常少。“在水温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内其他淡水湖泊3、4月份还没出现蓝藻水华时,滇池可能出现蓝藻水华,而10月份太湖的蓝藻水华已经消失,滇池蓝藻水华可能还存在。

  “除上述因素外,蓝藻水华的发生还跟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有很大的影响,人类能不能够制止和减少这种干扰呢?”刘永定认为这是可行的,云南省及昆明市多年来采取多项措施来减少这种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