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新区诞生“十年磨一剑” 迈向新的高度
滇中新区的诞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从1996年编制的《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滇中“一体化”的蓝图开始绘就,到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召开,滇中经济圈概念正式诞生;从2013年《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正式出台,再到2015年滇中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滇中一体化经历了滇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产业聚集区等发展时期。
梳理滇中新区的诞生脉络,可以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一步步得以落实、成形,滇中一体化的发展,不断充实进了新的内涵,迈向新的高度。
1996年
昆楚玉曲城市群概念诞生
作为未来滇中乃至云南经济的“发动机”,滇中新区的诞生并不偶然。滇中“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6年。这一年,省建设厅(现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从城市建设的角度,组织编制了《昆楚玉曲城市群规划》,并于1998年获得省政府批复。此后,省政府对滇中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2006年,滇中城市群规划论坛在昆明召开。会上四方达成了“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昆明市与玉溪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07年,省政府在楚雄州召开的现场办公会,正式将楚雄纳入滇中经济圈。
此后,滇中“一体化”进程提速。2009年10月,省发改委公示《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2020)》(征求意见稿),勾勒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大致合作轮廓,这使得滇中四城的合作方向更为清晰。
2011年
国家层面首提发展滇中
2011年,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及云南要大力发展滇中地区。
2011年3月,昆明市分别与玉溪、楚雄、曲靖三个滇中城市签署了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将取消滇中四城电话长途资费,实现教育政策统一、社保医保统一、基础设施统一、环保及市场准入统一。框架协议从发展规划、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等7个方面谋求“功能互补、区域联动、一体发展”的全新一体化合作模式。
同年5月,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将滇中地区培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以昆明为中心,包括曲靖、玉溪、楚雄在内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使之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有色冶炼加工、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
同年8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了《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明确滇中城市群在国家桥头堡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规划的实施,最终将滇中城市群打造成为云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同时,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
2012年
滇中产业新区浮出水面
2012年是滇中产业新区从酝酿到成熟的一年。5月,云南提出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构想。8月,云南省发改委编制的《建设滇中产业新区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出炉,滇中产业新区的定位是要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10月,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汇报会在昆明召开,“一区、两带、四城、多点”的思路基本形成。当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的通知》。通知明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形成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支撑、沿边开放经济带为窗口、对内经济走廊为纽带的空间格局。不断增强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域。
2013年
正式发文建滇中产业新区
2013年3月,云南正式出台《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决定指出,将选择滇池径流区域以外的安宁、易门、禄丰、楚雄四县市(西区)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中位于昆明东部的嵩明、寻甸、马龙三县(东区),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土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新区,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左右,力争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0%以上。
昆明日报 记者 毛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