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高扬滇中启航 写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现场推进会召开之际

13.12.2014  12:22

  这里,天蓝水清、生态优良、气候宜人;这里,花开四季、物产丰富、社会和谐。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映照着古滇国青铜器的璀璨光芒,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资源丰厚的滇中地区,越来越成为令人关注的地方。

  从1984年开始,西伯利亚红嘴鸥远徙而来、舒展羽翼已逾30个冬天。伴随着人鸥共嬉、同享煦暖阳光和葱茏绿荫的美景,这片土地正在重铸南方古丝路辉煌、高擎富民强滇龙头的时代召唤下,舒展身板,扬起风帆,披波犁澜,向着下一个春天进发。

  手中展开一份蓝图:构建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和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及红河州北部7县市为发展空间的滇中城市经济圈,创新再造“滇中发展升级版”,引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心里满揣一个目标:到2016年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与省内其他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在云南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在全方位开放战略中重新定位

  1931年,埃德加·斯诺就曾以记者敏锐的眼光揭示过滇中之于中国对外开放、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地位:“昆明这座城市是许多道路的交汇点:既是一条铁路(滇越铁路)的终点,又是若干马帮旅途的起点;既是东西方最后的接触点,又是东西方最早的接触点;既是通向古老亚洲的大门,又是通向中国荒芜边疆的大门。”沿着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奔流而下,纵横于红土高原连接两广、川、黔、藏以及东南亚、南亚的人类活动足迹,在滇中大地出现了最频繁的交集。

  滇中四州市地势相对平坦,气候优越,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是云南基础条件最好、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是云南省最适宜聚集人口、休闲度假、建设城市和发展产业的区域。滇中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大、经济价值高,集中了全省绝大多数磷、铜、铁、铅、煤等矿产。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云南省粮食、烤烟、蔬菜、花卉、畜牧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超过50%。滇中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滇文化、爨文化和彝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客观地看,从区域协同的角度,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州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雷同,未形成匹配、关联格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现象仍然普遍,人力资源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区域间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尤其是水资源量极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

  经过多年“单打独斗”,滇中四州市深刻体会到,只有加强合作,构筑区域共同体,才能在国内竞争与对外开放中形成集团优势与强大合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自2006年4月首届滇中城市群论坛以来,“加强滇中城市合作、推进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共识与愿望日益强烈,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随着四州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四州市在空间、资源、产业、服务等方面日益显现的互补要素,为滇中城市经济圈崛起积蓄了巨大潜力。

  21世纪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在国家提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时,历史又一次选择了云南,选择了滇中。

  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超前谋划,一步步绘就了滇中新一轮发展的美好蓝图。经过近5年的调研、思考,2014年9月,省政府正式发布《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年内,《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即将出台。

  放眼今日,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定位,不仅是“以占云南29%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省44.06%的人口和65.56%的生产总值”的大块头,更是云南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区域,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新崛起,必将成为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有了它,云南将驶入更为广阔的“深蓝”。

  瞻望前方,是一个个要凭借坚毅与勇气、超越与创新攻克的关隘: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六个一体化建设。

  这将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航程,一段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融合国家开放战略和全国重要经济带建设,从国家层面重新定位角色之后开启的崭新征程。

  从现在开始,只有牢牢把握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根主线,牢记使命与责任,坚守忠诚与担当,才能确保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的4个定位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