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建设让洱海水常清

03.12.2014  17:27

      本报讯(通讯员 李世奇) 低空盘旋的鸟儿、青翠葱郁的植物、清澈透亮的浅水、往来穿梭的水中生物、各种颜色的鲜花、青瓦白墙的民居、耕作捕鱼的村民……宛如一幅高原上的水乡泽国图,这是记者近日在大理市上关镇万亩湿地公园见到的景象,这也是大理市进行洱海保护、大力实施3万亩湿地恢复建设、让亿方清水入湖工程的成果。

      湿地被自然生态地理学家称为大地的“”和江河湖泊的“睫毛”,它对有效控制和削减面源污染、净化水质、恢复完善流域生物多样性和流域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大理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市共有湿地面积40余万亩,其中国家重要湿地面积37万余亩(含洱海),分布于全市所有镇(乡)。为保护洱海、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湿地恢复建设,将其列入实施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2333”行动计划,并将其提高到大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投资建设中,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筹集配套资金,实行强力推进。通过洱海综合治理湖滨带修复及生态恢复建设,完成罗时江、才村、洱海月、古生、龙龛、西城尾、玉龙河、灵泉溪河口、下河湾、青山、红山湖滨湿地建设约1万亩。

      目前正在实施的2万亩湿地恢复建设工程包括2大项4个子项目,计划完成投资9.8亿元。一是上关片区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包括3项子工程),计划完成投资5.8亿元,目前工程正稳步推进。二是环洱海生态旅游走廊建设工程(一期),计划完成投资4亿元,现已完成波罗江河口湿地80亩和400米生态堤岸建设及绿化。目前,环洱海生态旅游走廊已进入总体概念性规划阶段,洱海东岸机场路湖滨湿地建设、满江玉白菜节点生态湿地建设已在启动建设之中。

      遍布洱海流域的湿地,筑起了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为保护洱海、推进大理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丰富扩大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环洱海生态旅游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