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鱼河公园每天多出2吨垃圾 别忘了公园前缀是“湿地”?
人流量猛增,带来的除了交通问题外,还有环境承载力的问题。记者杜文蕾/摄
这段时间,随着天气的晴好,昆明的小伙伴们都被同一个地方的美景刷屏了,那就是捞鱼河湿地公园。60万株各色郁金香、金黄的油菜花、滇池畔的秀美景观……平均每天约2万人次的客流、朋友圈猛刷的各种人与花争艳靓照,玩嗨了的昆明人,大有“只把此处当荷兰”的架势。然而,在市民高涨的游玩情绪背后,堵车、停车难、如厕难、每天2吨的垃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在海东湿地、宝丰湿地等也同样存在。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公园”前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缀——“湿地”。是的,捞鱼河湿地公园与普通的公园是有区别的,它的首要功能应该是生态修复。那么,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已经摆在了昆明众多湿地的面前:如何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平衡?
交通问题
南边的交警还好吗
环湖路的三车道都被挤成双车道了
在此前的报道中,仅一个周末的时间,就有近6万人次涌入位于大渔街道的捞鱼河湿地。环湖路一度堵瘫,高峰时期,大批车辆一直堵到洛龙隧道。来自交警的统计显示,自3月4日以来,呈贡交警大队出动警力350余人次,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172起。
即便是工作日,也有许多市民赶往捞鱼河湿地观花。昆明交警甚至专门发出提示:环湖东路去往捞鱼河方向,上午10时起至下午5时,车流量较大,通行较为缓慢。而从捞鱼河湿地回主城区,下午4时至7时车流量较大,通行较为缓慢。
许多市民都想目睹60万株郁金香在滇池边绽放的场面,而郁金香花期仅有25天左右。这也意味着,至少本月内,昆明人对捞鱼河湿地的热情并不会减少。
为了缓解市民前往捞鱼河的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本周前些时候,湿地管理方、交警、公交公司等相关单位都推出了相关举措:增加更多的人手和警示牌;会同度假区大渔街道办事处着手在公园对面的空地填土建设临时停车场,增加1000余个停车位;节假日临时开通捞鱼河湿地公园“赏花专线”……
其实从去年十一黄金周、春节黄金周开始,节假日到主城周边“湿地游”就已经成了“昆虫”们的一个主流选择。不仅仅是捞鱼河湿地,也不仅仅是在这个郁金香花展期间,随着海东湿地、宝丰湿地、捞鱼河湿地等连片湿地的建成开放,越来越多市民前往,湿地有限的承载力已经带来很多问题。
上周末起,随着捞鱼河湿地“火”起来,加之另一热点湿地海东湿地也地处环湖东路,交织的车流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环湖东路南北沿线及彩云路、广福路等周边的道路交通。
但造成拥堵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停车位、卫生间不够。以建设较为成熟的海东湿地为例,一二期工程共配有480个停车位,远远无法满足高峰期上万人次的需求。一到节假日,大批停不进停车场的市民只能将车辆停放在环湖路边,把三车道占成双车道,车流效率大大降低。加上海东湿地附近交通信号灯间隔距离不远,极易造成拥堵。而在宝丰湿地,上周日,记者看见,找不到卫生间的家长让孩子随地大小便,垃圾“随手扔”也是常事儿。
污染问题
每天多出2吨垃圾
是不是该替公园表达一下焦虑?
既然如此,大家最直接的一个念头可能是:为何不增设停车位、增建厕所呢?
业内人士介绍:“停车场、卫生间、餐厅、栈道、步行系统等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但在湿地内建设这些设施都有严格的比例限制,眼下各个湿地建成的停车场几乎已经达到上限,扩容的希望不大。只能呼吁公交公司能够在节假日增开湿地游专线,让市民有选择可以不自驾前往。此外建议各大湿地管理方策划活动时能提前与相关部门联系,做足准备工作。”
如果说这样的回答还不够直接的话,昆明市“一湖两江”专家督导组成员刘琍琍的话就能让你明白最根本的问题在哪里:“不论是海东湿地也好,还是捞鱼河湿地也好,湖滨生态湿地建设,放在首位的,应该还是湿地的生态修复功能。如果大量市民涌入湿地,或多或少会对湿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游人随手扔个垃圾进湿地而没有及时打捞,又或者贩卖凉米线等小餐食品的摊贩将废水悄悄倒进入滇沟渠,这样反而会对滇池造成污染。”
更多游人的到来意味着更多的垃圾产生——这是“湿地热”所需要面对的另一个大问题。
“路边垃圾多,油菜花田中也有,有的甚至扔到了滇池里。”捞鱼河湿地保洁人员杨树诚说,以前一天只需要拉走1车生活垃圾(一车400公斤左右)园区就能保持整洁,但现却要拉上四五车。
更多的垃圾产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保洁、管理人员,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管护资金。于是,问题进入另一个循环,管护资金从哪儿来?
眼下,同样位于环湖东路的斗南湿地已经面向公众开放。不远的未来,这个湿地将交由呈贡区政府进行管理,“我们将从区财政里拿出专门的经费对斗南湿地进行管护,移交之后,每年都会对其管养经费做一个专门预算,然后按时结算。”呈贡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不过可以预测的是,这笔管养经费无论对哪一个管理方而言都将产生一定压力。由于不能进行任何经营性活动,又免费对公众开放,如何保障这笔“绿色”经费投入,从而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一个事关昆明生态建设、滇池清的问题。
认知问题
嗨的时候别忘了
“其实湿地公园里都很漂亮,但就是配套不方便,吃饭没有正规餐厅,都是路边小摊摊,而且游乐设施也不是太完善。而且周末人太多了,保洁工作有时候跟不上,有垃圾乱扔的现象。”这是不少市民对湿地公园最直观的一种感受。
湿地景美,但身上更肩负着净化水质、与滇池实现生态交互的重要责任。
前往捞鱼河湿地赏花的市民当中,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它身上的重担:捞鱼河水质净化效果与目前国内先进的净化水质湿地公园相差无几。进入捞鱼河的水是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湿地发挥净化作用,靠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发挥作用,以及通过径流沉降等自然物理处理之后,捞鱼河湿地净化过后的水可以达到五类水标准排入滇池。
在许多专家看来,眼下的“湿地游”热,让湿地的功能有些“本末倒置”。市“四退三还”办工作人员说:“开展实施‘四退三环’各项工作、建设滇池湖滨湿地并进行提升改造的主要目的不是搞景观、建公园,而是把污染源退出去,开展生态建设,让亲水空间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但湿地在发挥生态保护屏障的同时,也要满足市民享受生态建设成果。
“在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带中,有不少地方是动植物保育区,动植物保育区原则上是不允许人进去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所谓动植物保育区是指植物、野生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产卵地,对动植物保育区的提升改造中,会更加强调生态性,减少甚至不进行景观性改造,比如在区域内不铺设路面和栈道、不搭设小桥,让人们难以靠近、深入,从而形成自然的封闭区。
大量市民来湿地,都喜欢到水边走一走,而这一走,就走进了滇池一级保护区。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湿地建设时遵循统筹建设的原则,一、二级保护区的界限并不明显,市民也不是太了解一二级保护区里的重要性,想要最大程度的亲水。但有部分市民进入一级保护区后会乱扔垃圾,这样就对滇池造成了污染,而且一级保护区内的生态也比较脆弱。”
专家声音
湿地应根据功能
有限度开放如何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平衡?
在省滇池督导组成员陈兴华看来,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带重建轻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关键是因为资金缺乏,没有解决资金渠道问题。“ 三分建七分管,湿地建设不同于其他项目建设, 硬件的投入到最后的建成需要常态化管理、维护。目前,昆明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湿地管理资金,湿地管理不规范、管理质量差。 建立长效的湿地管理机制非常有必要。”眼下,尽管湿地建成后交由建设方或属地政府管理,都有资金投入进行管养,但资金渠道来源不一。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或限制游人进入,而在二级保护区内发展旅游业,做好配套服务设施,收益可以补助一部分管养费用。”除了资金的问题,陈兴华认为,这样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按照昆明市政府编制的《滇池分级保护范围划定方案》,滇池一级保护区是指滇池水域及保护界桩向外水平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但保护界桩在环湖路(不含水体上的桥梁)以外的,以环湖路以内的路缘线为界。
刘琍琍则建议,可以按照湿地发挥的生态效用大小,集中提升一批湿地的配套建设,让市民能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亲水时光,而在生态效益比较重要的湿地,则有条件“限流”,以保护生态。
除此之外,云南省湿地保护政策法规也在日益完善。在“十二五”期间颁布了《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步入法制轨道。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制定了《省级重要湿地认定》、《湿地生态监测》;也在昆明挂牌成立了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湿地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