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六国官员学者昆明研讨传统医药发展
中新社昆明9月18日电 (王艳龙)18日,首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暨首届国际佤医药发展交流会在云南中医学院开幕。来自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六国的卫生官员和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交流合作新机制,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发展。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国家文明的摇篮和交流通道。次区域的中国、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有90多个民族,各民族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孕育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性传统医药技术与文化,为区域各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贡献。在“一带一路”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下,传统医学这条双方千百年来交往的纽带迎来了新机遇。
云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郑进致辞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疾病谱不断变化,单纯的西方医学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在此之下,各国都在挖掘整理传统医学,以造福人类健康。在中国,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代,希望大家能够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为促进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的发展共同努力。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国和泰国即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多年来,各国一起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等,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多途径的交流合作格局。
泰国卫生部民间医学处主任萨瓦尼称,去年在泰国举行的第七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加强了民间医生、政府间的交流,并取得了成绩,这是各国大力支持推进的结果。本次交流会的举办表示各方愿意继续加强交流合作,其意义影响深远。
本次交流会上,六国官员、学者将聚焦云南民族医药研究、传统泰医发展、柬埔寨传统医药发展政策和法规等各国传统医药管理及特色疗法方法,分享彼此经验。同时,在云南中医学院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推动各国间的交流及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