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合作 一江情·一家亲 聚焦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 面朝“澜湄” 云南迎来收获季
记者 韩成圆 张若谷
昨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在云南大理落下帷幕。会上传递出了诸多信息,提到的《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让每个参会者心潮澎湃。当天,会议举行了4场新闻吹风会,介绍了澜湄合作的成果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展望澜湄的下一个5年,处于澜湄合作前沿省份的云南,必将迎来新的收获季。
经贸合作大有可为
2015年至今,澜湄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双向贸易快速增长,双边贸易依存度不断加强。目前,中国是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缅甸第一大出口市场;湄公河地区作为整体,是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今年1至10月,中国与湄公河5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77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占中国全球贸易总量的5.4%。
澜湄贸易合作的热度,云南感受得尤为真切。今年1至10月,全省与东盟的贸易额达697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省外贸额的56.5%,其中缅甸、越南、泰国依次是云南在东盟的前3大贸易国。云南的机电产品在湄公河5国市场受到追捧,“云菜”走上相关国家食客的餐桌;澜湄国家新鲜的西瓜、龙眼、腰果等农产品也在丰富着云南民众的购物选择。据云南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目前云南蔬菜出口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90.5万吨,占云南农产品出口额的近五分之一。泰国进口的蔬菜中,云南蔬菜占比就接近85%。
澜湄合作中,中国企业为湄公河5国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今年10月,中国企业在5国累计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1379.9亿美元。“以柬埔寨为例,中国在柬埔寨修了最多的路,柬埔寨45%以上的国道由中国企业建成;中国在柬埔寨建了最多的桥,柬埔寨利用外国政府资金修建的12座大桥中,有7座是由中方提供资金并建造;中国在柬埔寨铺了最长的光缆和首条国际海底光缆。”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彭刚列举了这样一组例子。
就在此次会议开始前,12月12日,中老铁路项目全线首个隧道旺门村二号顺利贯通。隧道的贯通,也让更多人开始期待通过中老铁路的联通,让云南与老挝万象市更加紧密相连。对此,老中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肯通·西苏翁有着自己的期待。“澜湄合作的深化和老中铁路建设的启动,将进一步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对老挝来说是好事。老挝将与中国、云南携手,用好澜湄合作机制以及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化老中传统友谊,同时加强澜湄次区域各国在商贸、投资、服务、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民生项目惠及万家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澜湄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减贫也自然成为澜湄合作五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表示,目前由商务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老挝、柬埔寨和缅甸选择了6个村,开展减贫示范合作项目。通过大棚有机蔬菜和有机水稻的种植,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民众生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每年还举办多期减贫发展培训班。“很多项目,都吸收了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为基础的整村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经验,瞄准相关国家实际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谭卫平说。
中国与湄公河5国农业合作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中国在多双边合作机制下建立起了稳定、友好、互助、互惠、互信的农业合作关系。目前,湄公河地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因为先天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互补等原因,在农业合作领域,云南和澜湄国家对于彼此都是“熟面孔”。同缅甸开展跨境水果种植、帮助老挝防治蝗灾、与泰国一起进行热带水果开发……云南与湄公河国家农业合作的范围广、项目实。下一步,我国将与澜湄国家共同开展澜湄联合增殖放流等,并将实施澜湄流域国家热带农业人才培育工程等人员培训项目。未来,云南也将与澜湄国家一起在农业领域,孕育、收获更多甜蜜的果实。
今年的会议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亮点,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中,首次写入了“澜湄意识”一词。“我认为,当前的澜湄合作与很多区域合作机制一样,在文化合作方面空间还很大,塑造‘澜湄文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卢光盛表示,在联合新闻公报中,明确提及应加强宣介,提升六国民众的“澜湄意识”。“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澜湄意识’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而构建澜湄意识,教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载体。每年,来自澜湄国家的诸多留学生、游客来到云南,透过云南认识中国。云南企业投资的《吴哥的微笑》,帮助世界各地的游客认识澜湄国家精彩多元的文化。正如柬埔寨特梅特梅网记者昌瑞提拉所说,“很多云南企业在柬埔寨投资,柬埔寨人都已经在享受着澜湄合作机制带来的成果。 如果政府、企业、媒体都能更深刻地传递这个合作机制,这份澜湄文化一定会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在与澜湄国家共同培育、提升“澜湄意识”方面,云南的责任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