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再任性 拉“黑”没商量

28.01.2016  12:19

  每逢假期,有的景区总会出现“任性”游客,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信息似乎从未缺席假期旅游新闻。随着春节黄金周的到来,游客“黑名单”又将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近日,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段跃庆率领行业管理处、市场开发处、旅游执法总队等相关处室领导参加节目时提出,随着国家旅游局公布游客“黑名单”之后,云南也将建游客“黑名单”制度,以此来遏制旅游陋习。

业者为建立“黑名单”制度点赞
  日前,在节目中,对于网友提出的“针对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没有相应的监管举措”这一问题,段跃庆介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一批游客“黑名单”之后,云南省旅发委也准备着手来做这一项工作,但因为游客太多、面太大,这一“黑名单”需要联动海关等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对于"黑名单"制度的建立许多人都发出了点赞声,云南美途海外旅行社总经理汪涛表示,旅游是一个旅游企业、游客共同参与的事件,以往只要出现旅游事件矛头总是指向旅游企业,而"黑名单"制度的建立则以游客为主体,对存在于游客旅游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做出了一定的约束。在他看来,"黑名单"制度的推出在现阶段的作用并不是以处罚为主,首先起到的是警示作用,告知游客:只要你做出了不文明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被列入"黑名单",并被通报;其次,"黑名单"制度的实施也起到了数据收集的作用,对今后颁布相关法律及完善相关条例提供了借鉴及依据。
  昆明康辉旅行社常务副总经理肖刚也表示,建立"黑名单‘制度正面倡导文明旅游的同时,加强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监管,是有积极意义的。

突破确定如何执行成关键
  但在业者看来,云南“黑名单”制度的建立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其中,对不文明行为如何界定、分别有哪些处罚措施、又该如何执行等细节都需要确定,不然“黑名单”的约束力及执行力会受到限制。
  有业者指出,但游客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更多的是诸如插队、随手乱扔垃圾等“小事”,情节往往达不到行政处罚的程度,也不足以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怎么衡量?要不要记录?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如何界定?这些问题模糊不清。对此,汪涛也表示认同:“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上榜‘黑名单’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来看,他们的行为大多其实都已经触犯法律了,但其实许多没有包含在这些范围内的行为也是不文明行为,对这些行为该如何处罚就未明确列出。”
  “‘黑名单’的建立,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毕竟上了‘黑名单’,是要被相关旅游机构通报,能够有影响力,对个人声誉同样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上榜‘黑名单’以后还能不能出游,而且如何界定上‘黑名单’,对于游客来说,不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构成上‘黑名单’,所以如果要建立‘黑名单’还是要界定清楚。”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
  而对于建立“黑名单”制度,业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旅游行业涉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最好能细化至酒店、餐厅、景点等具体场合;其次“黑名单”如果仅限于媒体曝光,其影响力就会有限,还需要有更加严肃、透明和强有力的执行,这些都是旅游管理部门进一步细化规则时该努力的方向。

游客从小事做起文明出行
  “黑名单”是一个衡量标准,我们在反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文明游客的立场,而我们该做的不仅只是远离“黑名单”,更需要广大游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影响更多的人。
  “近两年来,游客的配合度越来越高,在去年暑假国庆期间最明显,到目前还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游客争吵而投诉的事故。”大理任你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字雪梅告诉记者,“平时我们的游客,基本没有插队也没有因为排队而发生争执的,游客也很理解我的工作。”
  “大多数游客很有礼貌也讲文明,在路上吃零食准备了袋子装垃圾,吃完后将垃圾扔到垃圾桶。”丽江一名导游说到,但也有少数的游客会有不文明行为,有的游客到景区就会随处抽烟。遇上类似情况,导游都要多次提醒。
  有业者直言,要杜绝旅途中的不文明行为,不应单靠“黑名单”制度,还需要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以及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及联动。如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标准进行细化,景区设立文明旅游提示牌,引导游客自觉文明旅游等等。“惩罚只是一种手段,文明旅游与游客素质紧密相连,当游客自身素质提升了,有了文明旅游的观念,才能根本杜绝不文明事件的出现。”业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