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能否多一点文化味道
清明节三天假期,有人选择了返乡祭祖,有人选择了郊外踏青,这已成清明节最主流的两种行为。作为一个被延续继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体现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这和传承有关,也与人们的文化心理有关。
清明节既然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节日之一,如何让它更多一些文化味道,应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可能有人会觉得,清明节不就是祭祖扫墓吗,有什么增加文化味道的必要?其实很简单,祭祖扫墓就是一桩很正式的文化行为,它更需要通过仪式感、活动多样化、心理激发等,来营造清明节的氛围,让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清明节的深沉与厚重,以及这个节日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政府层面上,不是放了假就一了百了,应适当推出一些全国性的统一活动。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在清明节举办公祭,通过参与公祭或了解公祭信息,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庄重感,也会主动去识别、接受公祭行为传递出的文化密码。除了公祭,也有必要组织一些与节日传统有关的集体活动,如制作美食、插柳、风筝比赛、诗文征集等,让公众在三天假期里,有更浓厚的参与兴趣。
在公共媒体上,应传播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内容,帮助年轻人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这些节目的表现形式,应该是新颖的,符合现代观众欣赏要求的。在信息时代,传媒的力量往往会引领人们的话语与行为方式,通过定位准确的话题聚焦,和丰富且有意味的解读,让清明节在更多人心中变得更加重要起来。
不知道清明节期间,学校是否会给学生布置一篇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写作任务。在清明节写诗作文,是历代文人的传统,历史上也留下了诸多名篇金句。通过写作,记录清明节这项重要的家庭活动,写下与家人一起祭祖踏青郊游的心情,对孩子们而言会是一次最好的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中国各大传统节日的不同意义。
以家庭个体为单位的清明节活动,依然年复一年地继续着,但以激发节日感触、传播节日文化为目的的公众活动,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会不断衰退下去。增加清明节的文化味道,最重要的是要拓展公众活动的空间,让人们在完成家庭祭扫之后,能在公众活动中,让内心的情绪得到更好地抒发,得到一片清明与安宁。(韩浩月)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