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诗散文”研讨会在云师大文学院举行

22.05.2015  17:44

淡墨先生的部分作品 首席摄影记者林坚/摄

研讨会现场 首席摄影记者林坚/摄

     昆明信息港讯 5月21日,淡墨“诗散文”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著名“诗散文”作家淡墨先生,原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文艺评论家张运贵先生,著名评论家余斌先生,昆明信息港管委会主任张稼文先生,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国学先生,作家杨军先生,以及来自各地区的专家、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家、诗友、文学院师生共计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研讨会由文学院院长胡彦教授主持。

    会上,胡彦院长首先简要介绍了淡墨先生。淡墨,原名陈朝慧,昭通市巧家县人。196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和担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系资深散文作家,以诗散文的创作享誉全国,代表著作有《大峡谷之恋》、《淡墨诗散文选》、《守望者的麦田》等。其中,2008年10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淡墨散文精品选》,因为中国提供了第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于2009年8月被西部散文学会、《西部散文家》杂志社评为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10部获奖散文集之一。

淡墨先生 首席摄影记者林坚/摄

    淡墨先生在会上做了发言。他首先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形容今天昆明的这一场吉祥雨,寓意今天是个好日子,而诗散文的研讨会有如一场好雨,此乃为吉祥之兆。淡墨先生表达了“四个感谢”,即感谢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支持,感谢学校党委书记叶燎原教授对其作品的鼓励,感谢关注淡墨“诗散文”的评论家、学者,感谢一直支持他诗散文创作的朋友。在感谢的话语间隙,一度哽咽,诗人的激动足以见得淡墨先生的赤诚之心。接着淡墨先生介绍了自己在“诗散文”领域躬耕多年的体会。淡墨先生表示:自己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提供第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在文体写作上,从“散文”到“诗散文”应该是一种文体生命的生长和提升。最后,淡墨先生希望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成为“诗散文”的研究中心和创作中心,并提出“诗散文”开发的四个“一工程”,即一本书、一个组织、一个网站和一个刊物。

    评论家张运贵先生以《美不胜收的淡墨“诗散文”》为题,谈到淡墨先生的诗散文自成体系,是自然、自由、情感的统一,并指出淡墨先生拯救了散文的诗性。他亦认为,莫言与淡墨先生的创作本质是相同的,即莫言小说的诗性维护了小说的尊严,体现了大机智;淡墨诗散文的诗性维护了散文的尊严,体现了大善。

    评论家余斌先生介绍了诗散文的渊源。他谈到了西南联大史上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并一一提出了西南联大后期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家和学者,生动形象地阐释文学院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悠久的西南联大文脉使得文学院继承文学创作的传统,走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家。余斌先生还对“中文系应不应该、能不能培养作家”两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肯定的回答。

    张稼文谈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媒体、全媒体时代更需要优秀的原创内容,希望能有更多的像淡墨先生一样的作家,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文学院参会师生 首席摄影记者林坚/摄

    师大文学院余松教授对淡墨“诗散文”、“诗性”的内涵作了精到、简要的阐释,认为淡墨“诗散文”是理论研究与创作交相呼应的,“诗散文”强化了散文的元素。

    师大文学院骆锦芳教授认为淡墨先生“一生印有诗情”,他的“诗散文”是厚重、大气、充满人性的,它以浓郁的生命关怀、人性光辉沐浴晚辈,充满着长者情怀、师者情怀。指明淡墨先生的“诗散文”用诗意的表现方式重塑了文学地理,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国学探讨了“诗散文”的当代意义,认为散文如果缺乏诗性,就会像一杯白开水。“诗散文”是用散文的方式展现诗的因素,可提高人们对生活诗意的把握。

    文学院胡彦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谈到,文学将作家、学者、师生连接在了一起,“淡墨先生诗散文研讨会”的举办,第一次深入探讨了“诗散文”文体,将“诗散文”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增强了“诗散文”创作和研究的使命感。研讨活动传承了西南联大文学传统,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供稿)

     淡墨主要著作:

    1、《大峡谷之恋》(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

    2、《淡墨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3、《守望者的麦田》(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4、《淡墨散文精品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5、《淡墨诗散文选》(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7出版)

     淡墨代表作品: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