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昆明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
来源: 云南日报
云南裕能一期、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贝泰妮新中央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等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杉杉锂电、厦门钨业、东风重工等项目落地开工……2022年以来,昆明市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全力打造“四季如春营商环境”新名片,吸引众多行业龙头企业、总部企业纷纷落地昆明,良好的营商环境正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加压推进 先进经验走向全国
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高位统筹、加压推进,不断建立完善制度机制,推动各级各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紧盯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难点问题,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便利化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立体服务。
2022年,昆明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领导小组,出台《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开展营商环境三年攻坚行动,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主责、人大问询、政协参议、纪委问效、社会监督全方位立体督促提升体系。
营商环境好不好,政策措施是关键,企业感受最直接。从“脸难看,事难办”到“最多跑一次”,从一页清单到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办理,从线下政务服务大厅排队,到线上动动手指即可轻松办理……昆明市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效果。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报告(2022)》中,昆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第一梯队。作为唯一两次代表全省参加国家营商环境评价的城市,昆明是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24小时全天候政务服务‘不打烊’”经验做法和“一把手”走流程等6项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在全国推广。
改革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真正站在市场主体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抓服务。”昆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昆明发扬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聚焦堵点、难点、痛点,坚决摒弃“纸面上的营商环境”,在全国、全省率先推出新流程、新模式、新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政务服务水平和效能不断提高。
通过优审批、减流程服务,打破“各自为政”局面。截至目前,昆明市各级共开展“一把手”走流程2897次,发现解决问题1717个。全市部署129个“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推动全省最多189项高频事项自助办、就近办、家门口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全省率先实施开办企业“一窗通”,实现最快0.5个工作日“零成本”开业。登记财产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用电报装“一键式”接入,燃气报装“零见面”,用水报装“零材料”。
围绕企业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搭建起沟通“连心桥”。2022年,昆明举办营商环境会客厅41场次,面对面倾听并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504件。有诉必应、接诉必办,办结市场主体线上投诉问题建议2142件。聘任155名营商环境监督员,反馈意见建议4批次共80条全部办理落实。
通过拉近政企距离,助力企业高效发展。2022年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建设6个营商环境观察站、8个观察点、50个前哨站点。出台市级稳增长24条、稳经济25条等政策,减轻投标人缴纳保证金压力5900余万元。在全国首创开展“审批服务到位率”考核,审批时限压缩83.64%,升级“妈妈式”投资全程免费服务模式靠前指导,努力让市场主体百分百满意。
一条条举措落实,一项项服务提升,一批批政策落地,换来了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批新项目加速落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20万户、增长19.6%,“四上”企业5111户、增长12.9%,63家在昆企业上榜云南企业100强榜单。
2022年4月,安宁工业园区云南裕能项目现场负责人向“店小二”反映工地电力供应问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店小二”得知企业难题后马上联系电力部门,第二天,调剂电力就送到了工地,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去年以来,昆明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化身“店小二”靠前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在全市所有园区建设项目审批窗口,为项目招引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投产达产、履约监管等实施动态管理和全生命周期“保姆式”全程帮办服务。
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转变“官本位、权本位、我本位”思想观念,聚焦市场评价、企业感受、群众满意,精心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在实践中真正服务好企业。昆明市公安局在全市率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公安在行动”;昆明市住建局创新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安宁市“123456”组合拳“5D”服务助推产业落地;高新区“五员”全流程服务助推闻泰项目驶入快车道;官渡区创新营商环境“助企直通车”服务,企业满意度100%。全市上下着力减环节、压时间、降成本、优服务,市场主体净增19.7万户,完成目标的102.19%。
如今,“店小二”的身影活跃在生产一线、项目现场。全市推行“一线工作法”,为企业“解绊”、为群众“解忧”,跑出了政务服务的加速度,有力推动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记者 张雁群 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