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头咀隧道:金沙洲大桥一虹飞架旺广佛!
洲头咀隧道18日11时通车,图中海珠段的洪德立交施工难度非常大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18日上午11时,广州四路齐通。其中,城西的洲头咀隧道、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通车前,很多市民自发早起来到现场,因为这两项大工程被市民期盼已久。金沙洲大桥拓宽工程于2007年就开始设计,而洲头咀隧道更早,在2004年就开始谋划。从图纸到现实,设计者、施工者克服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最终“猛龙潜江”、“长虹卧波”,让区域经济发展看到了新希望。
八年“抗战”,潜伏珠江,洲头咀隧道工程终于赶在羊年春节前完美收官。这是广州最大的过江隧道,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变截面过江沉管隧道,也是广州人民盼望最久的交通动脉。
回顾洲头咀隧道的建设历程,可以用“坎坷”来形容。虽然主线只有2200多米,隧道的施工却多次面临难以想象的困境,中途甚至一度停工两年。
项目总投资估算逾30亿元,其中工程费用14.06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46亿元(其中拆迁费用11.15亿元)。
建成通车后,洲头咀隧道项目部的施工人员春节终于可以回家陪亲人过个团圆年。而对海珠、芳村两岸居民来说,他们对隧道长年施工的支持和理解也必将获得交通福利的回馈。
路通运通,海珠和芳村地区能否借力这条“过江猛龙”,重新擦亮滨江名片,让我们翘首以待。
“猛龙”
潜伏史
洲头咀隧道差点成洲头咀大桥
一直以来,广州西部的过江交通主要依赖一隧两桥(珠江隧道、珠江大桥和鹤洞大桥),西部地区和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络早已捉襟见肘。
事实上,在十几年前广州市曾规划了一条全新的过江动脉—如意坊大桥,但后来考虑到如意坊大桥离珠江大桥太近,暂不实施,而改为在更南边的洲头咀(位于珠江大桥和鹤洞大桥中间)建过江通道代替。
很少有人知道,洲头咀过江通道曾在隧道和桥梁的选择之间有一争。2004年4月,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洲头咀隧道(或桥梁)的方案竞赛,邀请国内知名桥梁隧道专家,综合考虑沿岸景观和拆迁工程量,最终确定隧道方案。
“单就工程来说,隧道比桥梁的成本高,但当时综合论证来看,建桥的拆迁量更大,而且洲头咀位于广州西南部三江交汇处,是珠江沿岸重要的景观节点,如果建桥将影响滨江一带的核心景观,不利于沿岸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洲头咀隧道的设计负责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一所总工程师郭建民回忆。
从2004年设计中标,到2007年正式动工,直至2015年建成通车,设计单位“跟单”洲头咀隧道项目整整十一年。看到今日的竣工成果,郭建民说,“基本上跟最初的设计初衷一致,最开始想到的困难,施工过程中都一一克服了。”
“拦路”德国老教堂整体平移
从2004年广州市建设部门官方宣布将开建洲头咀隧道后,市民对这条隧道何时开工的盼望就未停止。2005年和2006年先后有消息传出隧道将开工,但最后都不见施工迹象,追溯其中原因,不得不提到和德国老教堂“狭路相逢”的故事。
位于芳村联合围码头旁的德国教堂面江而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广州唯一的德国教堂,它曾是德国教会—“信义会”在广东传教的大本营。之所以和洲头咀隧道发生联系,是因为它正好坐落在隧道轴线上。
“我们2004年调研时在芳村这边看到这座老教堂,但它非常破旧,原来根本没引起我们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了解,还专门找来文物部门鉴定,发现这是个‘宝贝’。”郭建民说,到2004年11月,这座教堂被列为“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德国教堂都面临拆与不拆的争论,究竟是拆除教堂为洲头咀隧道“让路”,还是修改隧道规划避开教堂,直到2006年下半年才有了一致意见:德国教堂不能拆,由政府出资500万元,对教堂进行整体平移。
2006年11月,洲头咀隧道的业主单位发出500万元平移招标书,在当年把500万元花在文物保护上是“大手笔”,但出乎意料的是,应标单位少之又少。
直到2007年11月,广州市鲁班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领取教堂“平移任务书”,并开始着手平移前的保护鉴定。2008年11月26日上午10时,教堂开始进行平移,并于11月29日平移到原址东南向26.3米之外的新址。按照原来的计划,德国教堂应该在3年后平移回原址。受到洲头咀隧道施工进度的影响,教堂的回迁工作直到2014年11月29日才启动。
后话是,德国教堂已于2014年12月2日回归原位。
“猛龙”
出世史
海珠岸边盘旋“飞龙”立交
建成亮相的洲头咀隧道,大部分结构都“入江入地”,航拍镜头下唯一显眼的是位于隧道海珠区段的洪德立交,这一盘旋状的大型立交接起内环路和洲头咀隧道,使得东边、北边的越秀、天河区市民也能快速过江去芳村。
洲头咀隧道要实现和海珠区内环路、工业大道的连接,而内环路在此处是高架线经过,车辆要从内环下隧道,可谓“上天入江”,高度悬殊。因此,设计单位提出了建设多层盘旋立交的设想,以这样的接驳形式进行交通缓冲。这座立交也成为海珠标段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
“立交桥最大单跨超过50米,属于半互通式立交,由于节点用地条件和接线条件的限制,在隧道以南、洪德路以西设置了两个匝道以同向螺旋圆的形式连接隧道和内环路,分别解决了南往西方向及西往南方向的交通。在隧道以北、洪德路以西设置一条北往西右转匝道与南往西匝道合并后接入隧道。西往北方向交通通过路网解决,地面采用右进右出两条匝道与洪德路相接。”郭建民如是“解构”这座立交,在他看来,这座立交虽然体量庞大,但交通组织还不算特别复杂。
但施工单位却有不一样的体会。负责海珠标段的施工单位是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洲头咀隧道项目有关负责人回忆,自从2007年施工进场,海珠标段一度“啃”不下拆迁这块“硬骨头”,导致原本计划的一年半工期拖长到七八年。在建设洪德立交的过程中,根本等不及拆迁清场,施工单位几乎是在一群“钉子楼”之间见缝插针式地施工,有时立交桥几乎是贴着旁边的居民楼在建。作为施工负责人,施工安全和房屋安全像“两座大山”压在他头上。
直至今日整个项目完工通车,仍然有一栋“钉子楼”保留在立交圈内。规划图上,该楼所在的位置本是市政绿化带。
据了解,海珠标段共拆迁1000多户,由于所在老城区很多住房产权不明,导致拆迁工作困难重重。受拆迁影响,整个隧道项目在2010年一度停工,直到2012年才全面复工。
“对施工单位来说,工期跨度这么大,最难过的一关就是老百姓那关,我们最怕周边有的居民不配合、不理解,但总体来说,大多数居民还是很‘给力’的。”该负责人感慨。
4节万吨级沉管潜入珠江
说起洲头咀隧道的水中标段,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连连称难,也正是这最难的跨江部分耗费工程投资最多,投入超过6亿元。
水中标段于2008年10月开工,是整个项目中最晚动工的部分。按照计划,施工单位首先要在芳村岸上开挖长达300多米的岸上干坞(也就是沉管预制“工厂”)、预制沉管,然后浮运、沉放沉管。
所谓沉管,就是洲头咀隧道的水下“箱体”结构。洲头咀隧道的江下结构由四节沉管组成,平均每节长约85米,总长约340米,其中最重的一节将近2.68万吨。
这些庞大的家伙到底是怎么制成,又是怎样从岸上托运入江并准确拼接的?
“我们在芳村岸上隧道轴线位置开挖了一个干坞,四节沉管是在这个干坞里分两批预制的,预制过程中,要保证干坞内和岸上一样干燥,因此我们给干坞围了一圈结实的U形围堰,这个围堰防渗抗漏,保证了沉管预制的顺利完工。” 中交四航局洲头咀隧道工程二标项目经理曾尚松介绍,待沉管制好后,围堰打开,往干坞内放水,沉管在水的浮力下,开始由牵引船助力拖放,浮运到江中规划线位后再进行沉放,整个过程对精密度控制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至于四节沉管的水下对接,以及和岸上管段的对接,更是受到水下压力、水流速度、河床特点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曾尚松告诉记者,水下沉管节段接头时,一方面通过每段沉管封口处的荷兰产GINA橡胶带在水压作用下紧密黏合从而实现防水效果;另一方面,沉管在接头时还使用钢索连系,由钢索连系固定的隧道整体可以随着水流变化时微调角度、高低。而如果使用混凝土浇筑封闭对接口的刚性对接法,则隧道容易在水流的冲击下发生断裂、漏水。
2012年6月,首批两节沉管沉放到位,2014年10月,最后两节沉管也完成“潜伏”,洲头咀隧道水中段终于宣告完工。
值得称道的是,洲头咀隧道两端的两节沉管并非规则的筒状,而是采用了变截面设计,这在国内尚属首创。形象地说,变截面相当于一个喇叭口,隧道的两端截面在接岸上段时变宽,使得隧道内部可以解决多个接入口的分流,快速实现交通疏解。
“猛龙”
腾飞梦
海珠欲再造一个“滨江东”
洲头咀隧道海珠岸段距离海珠区大名鼎鼎的太古仓码头只有3公里。太古仓坐享滨江美景,已经成为广州知名的创意景点,也是市民沿江休闲的好去处。
按照规划,从太古仓到洲头咀将由海珠区环岛路连接,最终往北接上滨江西路,勾勒出美不胜收的海珠岛滨江西岸线,与江北岸的沙面、白天鹅宾馆相映生辉。
不过,规划中的环岛路七年前实施完太古仓段后,就再也没有往洲头咀方向延伸。现在的洲头咀一带,除了洲头咀公园外几乎没有什么滨江景观亮点。
记者在洲头咀隧道海珠岸段看到,隧道出口上方临江带被一排白色的施工围蔽墙封住,墙内堆满了泥土等建筑垃圾。正在清理这些垃圾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未来地面清理平整后,围墙就会拆掉,从洲头咀隧道出来的车辆可以掉头开到江边,但目前江边的环岛路还没有开始建。
尽管如此,洲头咀江岸的多个房地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有规划专家表示,洲头咀隧道的开通将加快推进这一带的滨水区开发,特别是等海珠区环岛路延伸到滨江西路后,这里有望重启十年前的规划:再造一个“滨江东”。
芳村酒吧街期待复兴
洲头咀隧道西岸自2007年变成一个大工地以来,虽然临近芳村酒吧街,但鲜有游人光顾。随着酒吧街由兴转衰,来的市民更少了。
芳村酒吧街从2002年开始营业,凭借白鹅潭江景优势,一度是广州夜间消费的主要场所。但此后受发生群殴等事件影响,酒吧街的生意一路下滑,很多酒吧相继停止营业,人气大不如前。
曾经有酒吧的老板将生意不好怪罪于洲头咀隧道的建设。他们无法等到洲头咀隧道建成,匆匆撤场,而坚持下来的,对隧道开通后的“复兴”满怀期待。
“酒吧街的生意兴衰很大程度是市场规律,跟洲头咀隧道关系真不大,现在广州很多地方都在搞酒吧街,这里交通不方便,势必会被抢客,洲头咀隧道开通后,市区驾车来酒吧街方便多了,我觉得酒吧街的发展很快就会迎来转机。”在酒吧街经营一家咖啡厅的罗女士说。
洲头咀
隧道建设时间轴
隧道建设
时间轴
2004年4月
广州市敲定建设洲头咀隧道,随后展开设计
2005年11月
有消息称洲头咀隧道将于当年年底开工,广州市建设部门回应,隧道工程尚未进行招标,年底无法开工
2006年
洲头咀隧道欲动工,但因芳村德国教堂的拆留争议而耽搁
2007年11月
洲头咀隧道正式开工,率先开工的是两岸的芳村标段和海珠标段
2008年10月
洲头咀隧道水中标段开工
2008年11月底
芳村德国教堂完成整体平移保护
2009年至2010年
受亚运影响,项目全面停工
2010年至2012年
因拆迁阻力,项目大部分停工
2012年下半年
洲头咀隧道建设重启
2014年10月
水下隧道贯通
2014年11月
隧道芳村、海珠岸上段基本完工
2014年12月2日
德国教堂平移回归
2015年1月18日
洲头咀隧道正式建成通车
吕楠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