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县邓川法庭:特色法治文化引领传播法治正能量

30.03.2015  10:13

  调解案件 宋文锋摄

  调解 宋文锋摄

  邓川法庭 宋文锋摄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文献名邦”大理,多姿多彩的白族文化早已远扬海内外。

  云南洱源法院邓川人民法庭在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基础上,融入“现代法院文化”,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审判执行工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2014年11月,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到云南洱源县法院邓川法庭调研。李纪恒对邓川法庭按照“全程、全员、全面”的要求开展调解工作,切实降低了群众诉讼成本,增加了审判工作亲和力的做法予以肯定。

  走进邓川法庭,扑面而来的是和谐的秩序之美。

  庄严的审判法庭居于正中,法庭的职能与追求镌刻在这块位于法庭正前方的石碑上,在这块取“日晷”自然循环之意的“和谐邓川碑”上,顺时针镌刻着“有矛盾纠纷,到法庭解决,得公正处理,案结人和顺”。

  在法庭院子的北文化墙设置有六个篇章,根据法庭审理的案件,按类型分为父子、夫妻、兄弟、邻里、朋友、关联(交通肇事、轻微伤害、其它有关诚信相互关联案件)六项类型,分别制成六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设置四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以史为镜”,介绍与篇章相对应,对“问题处理得好”而且广为流传的一个历史故事。第二项内容是反面案例警示,介绍发生在本地与篇章相对应,对“问题处理得不好”造成不良后果的两个现实案例,来警示人。第三项内容为法官就案评说,教育案件当事人。第四个内容留给案件当事人对照历史和现实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案件进行理性“思考”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案件类型引导诉讼参与人理性参与诉讼、做‘明理诉讼人’。比如是某邻里两家产生纠纷,诉至法庭,我们就分别在双方到法庭的时候带他们到“邻里篇”进行学习。”该庭庭长罗连书说。

  “由十九个篇章组成的法院文化广场,把法庭内的环境营造成一个法制教育、廉政教育、良知道德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的场所,引导法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引导诉讼参与人理性参与诉讼。”洱源县人民法院院长高忠明说。

  为实现法院文化广场的聚能效应,促进文化建设与审判工作的有机结合,邓川法庭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将法治文化融入审判实践的独特的办案流程。

  这套流程被定名为邓川法庭“一二三一”工作机制:即第一步是“一个提示”,向当事人发放印有法律规定和道德名言警句的诉讼温馨提示;第二步是“二种学习”,引导当事人学习文化广场相应内容、反馈诉讼教育材料;第三步是“三次疏导”,诉前、诉中、诉后三次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第四步“一次回访”,通过案件回访卡,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诉讼得与失。

  每当诉讼当事人来到法庭,接待法官在进行登记后,根据其案情发放“诉讼温馨提示”、“因材施教”带领诉讼当事人来到文化广场对应板块有针对性地学习历史经验和案例教训,进行诉讼前心理疏导,同时将与文化墙上内容一致的书面材料交给案件当事人,要求他们带回家去与家人商量填写反馈意见后,在开庭之前交回法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常在这样的“三步走”之后,当事人往往自动撤诉或自愿接受调解。

  “通过学习了法庭的案例和法官解说,使我学到了如何处理好乡邻之间的关系,我回去后,会处理好与张某的关系。”因邻居张某建房侵占了高某的部分土地,高某以相邻权纠纷向法庭起诉。法庭法官借助《六尺巷》的典故,让高某谅解了邻居,主动提出撤诉并写下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李某家三兄弟,因为建盖房屋发生争斗,李某被哥哥和弟弟打伤,三兄弟对簿公堂。“你们是亲兄弟,本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手足之情,但你们却因为一点小矛盾引发纠纷。如果大家都能退让一步,避免针尖对麦芒,那么砍断手足情的人间悲剧就不会发生。” 庭长罗连书分别引导李某三兄弟对《七步诗》的典故进行学习和诉讼心理疏导之后,李某三兄弟都陷入了沉思……最终,双方调解达成协议并当庭兑现, 兄弟重归于好。

  小故事、大智慧,民俗与判例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精神相结合,根据情况向当事人介绍《七步诗》、《六尺巷》等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一起起案件就在诉讼中得以轻松化解。

  “为数不少的群众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走进法院打一场官司,走进法院也看不懂墙上挂的那些东西的含义,很多人对法院的基本组成、职能、法官等都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对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定和诉讼程序更是知之甚少。法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将这些东西宣传给群众。” 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鲍康表示,民族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沃土,民族地域文化、民族习惯、民族宗教信仰、民族语言、民族个性等民族元素,是大理地区法院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充分运用这些元素丰富法院文化内涵,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民族文化渗透服务群众,通过民族个性的融合走近群众,通过民俗习惯的导入贴近群众,通过民族文化的植入方便群众。

  据统计,仅2014年,在邓川法庭干警运用法院文化广场和相关机制开展思想疏导、诉讼引导后,当事人决定不再立案起诉的案件就有38件;在审结的166件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调解或经调解后撤诉129件,调撤率达78%,比2013年上升五个百分点,调撤率、服判息诉率、当事人满意率大幅提升。

  邓川法庭通过将法治文化建设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一方面,诉讼参与人渐渐对人民法院产生了更多的信任感、安全感,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法庭干警在“四风”问题方面也有了明显转变,大局观念、群众观念、组织纪律有了明显增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工作中,法庭干警能够立足乡土民情,向群众宣传“以和为贵、定纷止争”等传统的法律文化精神,尽力采取调解、和解的方式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把为民司法理念运用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中,把群众路线走好、走实,全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审判,承载着公平正义的精神;文化,传承了历史的厚度与高度。文化的关怀与温暖,奔腾在审判的血脉之中。

  当清晨太阳东起,明媚的阳光洒满了东湖湖面,照耀在邓川法庭文化广场的日晷上,法庭法官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记者 杨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