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 通讯员 赵春荣
近年来,洱源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突出洱源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找准发展的支撑点、着力点和突破口,稳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重视基础夯实。一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原有基础设施条件,完成了全县9镇乡文化站建设,建成90个村级农家书屋和120个村级篮球场,并配发了1100多套音响和设备,安装“户户通”等边远山区电视接收设备1.13万台。投入5000多万元建成洱源县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海之源民族文化广场,3个镇乡文化活动广场和灯光球场,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载体。二是积极同县内从事文化产品的经营户进行交流座谈,帮助各经营户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引导从事文化产品经营服务企业拓展视野、把握相关政策措施,不断促进从事文化经营的行业群体加快发展壮大,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得到有效夯实。三是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先后完成了《洱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策划》、《加快洱源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洱源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洱源县演艺演出业发展情况调研》等,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任务。
重视遗产保护。切实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先后对德源城遗址、白洁圣妃庙、邓川文庙等10多个历史遗迹、文物进行修缮,建成县文物陈列室,展品涉及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等6大类,对洱源县历代拓片实施装裱,并进行拓片电脑录入工作,计划在年内出刊一本《洱源县历代碑刻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气台真武阁”和马家祠堂修缮加固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中,洱源县城文庙恢复修缮、旧州三塔维修加固项目年内将先后启动实施。在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不断弘扬传统文化,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县”的目标,不断挖掘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白族历史文化,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县拥有凤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凤羽省级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牛街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4个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和州县两级保护名录10项,有16名各类大师被列为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洱源县近年来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成果。
重视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工作,认真进行项目库建设,形成了26个文化产业储备项目,包括演艺演出经营、文化产品开发、节庆会展、文化旅游服务等类别。在项目争取方面,先后编制了6个项目向省州申报,在省州大力帮助和关心下,争取到凤羽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西湖村委会白族文化传承“土风计划”项目和西湖旅游公司“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节目改造提升”项目等。并先后与恒丰祥文化投资企业和攀枝花罗氏石业、楚雄跃华石业、云南影视文化发展促进会等企业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洽谈,在项目推进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重视发展后劲。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的推进,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文化产业进行主动思考,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一些个体经营户开始积极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和经营,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松鹤唢呐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传承并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凤羽砚台产业、西湖演艺演出业、邓川军民彩印厂为主的彩印业等一些重点产品和产业发展得到加强,文化与旅游进一步有机结合,发展的主体活力得到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