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保护治理迈入新征程开启新篇章
□ 本报记者 黑毅鹤
初冬的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自然村洱海湖滨,风清岸洁,水鸟逐浪,湖中游鱼细石清可见底。“经过治理,现在水体越来越好了,水生植物也逐渐恢复。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总有一天洱海将恢复到儿时的模样……”11月19日,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乐呵呵地说起这段时间的舒心事:洱海水变得更干净了。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理期间的殷殷嘱咐言犹在耳。而今,举国上下正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州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已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的满意答卷。两年来,经全州上下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洱海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篇章,水体水质正呈现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
“四大治理”
凸显生态优先发展决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州党委、政府始终秉持“洱海清,大理兴”的信念,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工程治湖、全民治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依法治湖方面,在颁布施行《洱海管理条例》《洱海海西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2016年又颁布施行《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执法部门铁腕整治洱海流域环境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2016年1月起,启动洱海流域联合联动执法行动,将流域16个乡镇划分为6个片区,整合州、县市和乡镇执法力量,建立了6个洱海流域联合联动执法组。
科学治湖方面,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形成系统的保护治理规划体系,统筹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治理,编制了《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专项编制了洱海环湖截污、流域城镇“两污”处理设施建设、大理市城乡统筹供水、流域入湖河道治理及水利建设、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流域环境监管保障能力建设8个子规划。
工程治湖方面,各级各部门采用目标倒逼、挂图作战的方式,加快实施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并创新投融资机制,紧紧抓住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向生态环保领域倾斜等机遇,加大争取力度。洱海流域已纳入国家发改委“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和环保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范围,有58个规划项目上报申请列入上级相关规划,有38个项目得到17.08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支持。
全民治湖方面,始终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实行党政同责、全民参与,全面推行州、县市、乡镇、村和社区、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制。 “七大行动”为洱海保护
治理工作“加挡提速”
“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今年年初,州委、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大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洱海”的部署要求,开启了以洱海流域“两违”整治行动、村镇“两污”治理行动、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及全民保护洱海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州级和大理市、洱源县分别成立了“七大行动”指挥部,并选派16支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工作队进驻洱海流域各乡镇开展工作。号召全州上下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坚定决心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洱海保护治理的进程不断加快,工作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泛,治理工作实现了“加挡提速”。
阶段成效逐一实现
洱海保护迈入新征程
通过采取一系列组合拳措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的阶段性目标目前已逐一实现,其中:今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12年中第3次保持5月达Ⅱ类水质情况。截至10月30日,透明度升高至1.9米,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COD下降至Ⅱ类水质范围;湖内水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主要湖湾水生植物恢复生长较好,全湖植被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占湖面的12.7%,面积比4月份增加42.7%,为近15年来最大面积,近岸水体感观明显好于往年同期。湖面局部水域蓝藻聚集情况出现时间比上年推迟了3个月,藻类结构发生了变化,蓝藻聚集程度、面积明显少于上年。
目前,根据工作部署,各级各部门已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大行动,强化污水管网溢流整治,加快推进截污治污减污项目建设,制定了蓝藻防控应急预案,加强了监测巡查预警,增配了设施设备和人员,及时启动除藻控藻各项措施,确保“抓早灭小”,有效防控。洱海保护治理迈上了新征程,开启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