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11.01.2015  00:44

      本报讯(通讯员 杨辉) 近年来,随着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4年,洱海水质有7个月达到Ⅱ类水,5个月Ⅲ类水。

      一直以来,大理州、市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在组织实施完成“双取消”、“三退三还”、“六大工程”基础上,以改善洱海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依法科学保护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突出重点,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扎实组织实施“2333”行动计划,即围绕到2015年末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的目标,用三年时间,投入30亿元,着力实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三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三大类”重点项目,全力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洱海保护治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2014年,我州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紧紧围绕洱海水质环境改善、入湖污染负荷缩减的目标,扎实开展各项有关工作。发动州、市各级各部门全方位、全覆盖开展了洱海保护治理宣讲,进一步强化洱海保护治理的宣传工作;实施环洱海综合整治工程,开展排污口封堵和污水整治、违规乱建行为等专项整治,开展“三清洁”活动,减少垃圾等污染源进入洱海;开展清洁面源工程,实施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包括畜禽粪便的收集处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无公害化推广;重点开展整个洱海流域从农业到水环境、到生态整个系统的科技示范研究,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引领来治理洱海的工作;实施以“2333”行动计划为重点的洱海治理保护工程,包括河道治理、垃圾收集站点建设、湿地建设、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减少了入湖污水带来的负荷。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洱海入湖河道、沟渠进行清淤整治,减少堆积物进入洱海,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保护。与此同时,湿地建设、环湖截污治污、入湖清水工程稳步快速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洱海入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