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抢虾”击中人们的刻板印象
只要传播的讯息“投其所好”,人们就会倾向于不假思索地采信,并加以传播。所以,热传的讯息大都与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相吻合。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游客在泰国餐厅抢虾的新闻引爆舆论,人们纷纷指责中国游客“素质”低。
可没过多久,相关媒体却曝出,这段热传的视频至少有两年的历史。更关键的是,视频中的中国游客之所以“抢虾”,实因餐厅其他食物太少,只有虾能随意取食,但是取食钳又太少,而旅行团又在催促游客尽快就餐。
说起来,这根本无关“素质”。从心理学角度,只要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时,人与人之间就必然会产生竞争的焦虑,并很容易促成蜂抢。即使在欧美,也不乏在圣诞促销季蜂抢的顾客。问题是,这么一则毫无价值的旧闻,何以就能成为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类似事件,近年来已出现多次。
从事件的性质而言,歪曲事实的炒作比蓄意造谣看起来似乎要“好”一些。像“抢虾事件”毕竟确实在视频中反映了中国游客在“抢虾”,与子虚乌有的“江西年夜饭事件”犹有不同。但从传播心理角度,歪曲事实的炒作与蓄意造谣带来的社会影响却往往“等量齐观”,甚至影响更坏。因为子虚乌有的事,一旦澄清,误解容易消散;而刻意歪曲炒作的“真事”,却不易说清。
一般来说,在公共舆论中,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像个认知吝啬鬼,会尽可能减少大脑的负荷,不会为流传的观点和舆论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因此,只要传播的讯息“投其所好”,人们就会倾向于不假思索地采信,并加以转发或再传播。所以,热传的讯息大体上与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相吻合。“中国游客素质差”、“外地凤凰男不可恋”等等,都是社会中流行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之所以刻意曲解真相的炒作比子虚乌有的造谣更可能具有危害性,就好比那种在9句真话中夹杂的1句谎言,比彻头彻脑的谎言更难识别和澄清。对于后者,轻信的人们只需要理解“那件事是假的”就足以澄清;而对于前者,轻信的人们要理解的认知负荷就复杂得多,“那件事是真的,但不是你想的那样”,有时候澄清解释反而会被认为曲意掩饰。
所以,面对那些迎合人们偏见和刻板印象的讯息传播时,负责任的媒体和自媒体都应当更加谨慎,多核实信源以及查证事实。为博取眼球而不假思索甚至故意传播散布不实的讯息,无论是9句真话里夹杂1句谎言,还是彻头彻脑的谎言,都是令人鄙视的。(作者唐映红)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