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11.09.2018  14:33

  一、 沧源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

  沧源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土面积2446.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3.43%,生态环境优良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辖10个乡镇和1个农场,90个村,3个社区,614个自然村,841个村民小组,7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8.56万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事业的意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世界佤乡”品牌,建设“世界佤文化中心”,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一)县乡村公共文化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目前,县文体广电局共有行政事业人员72人,本科以上25人,专科37人,高中3人,初中7人,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

  全县有从事文化体育工作的各类人才队伍8160人,其中县文体广电局行政事业人员72人,乡镇文化事业人员35人,财政定补文艺队伍50人(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县城业余文艺队12支281人,行政村(社区)业余文艺队240支4691人,自然村业余文艺队126支2400人,设1个老年体育协会和6个单项协会1320人,农家书屋管理员99人。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覆盖全县的县、乡、村、组四级公共文化事业设施基本建成,基本实现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中心、司岗里演艺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镇有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晒场,部分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阵地。

  县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图书馆标准,馆藏资料5.65万册;全县10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站,有8个文化站的业务用房均达300平方米以上,勐角乡文化站被评定为国家二级站;全县93个村(社区),村村有群众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晒场等文化设施。

  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有篮球场616块,其中灯光篮球场42块,一般水泥篮球场389块,土质篮球场185块(主要分布在自然村),足球场21块(县城6块、乡镇15块),网球场2块、陀螺场3块、门球场5块、地掷球场3块、游泳池2个。

  建成文化信息贤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站点11个,村级站点90个,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11所、分校村级站点90所,实现了县、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全覆盖。

  (三)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佤山魂》《佤山风情录》《佤山泉》等一批著作,发行《走进佤山》《佤山风》《佤族歌曲精选》《世外沧源·世界佤乡民歌精选》和《司岗里》等VCD、CD光盘;拍摄《不熄的火塘》《孔雀眼》《司岗里的天空下》《失落的月亮》《小站长》《翻山》《阿佤兄弟》等多部影视剧和纪录片。

  制作《佤族经典歌曲MTV》,分三个专辑收录36首佤族民间原创经典歌曲;与云南族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编排了大型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实现了常态化商业演出。

  (四)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按照“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主动搭建各类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切实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期间,组织开展祭天牛魂、剽牛仪式、大型佤族鼓乐歌舞演出、民族艺术游演、“摸你黑”狂欢主题活动、佤族民间歌曲演唱大赛、“摩竹取火”表演、佤族传统斗牛大赛、燃烧的歌场·篝火狂欢夜等系列文体活动。

  每逢春节、佤族新米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庆日,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民歌比赛、佤族服装设计比赛、书画摄影展和农民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二是日常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大力推广《月亮升起来》广场集体舞,组织“全县职工篮球赛”“健身操大赛”、农民运动会等,形成了全民健身的浓郁氛围。

  三是“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落到实处。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所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所有的文化培训、文化辅导、文化下乡全部实行免费服务,广大群众享有免费的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五)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集整理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类138项。

  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佤族木鼓舞》《司岗里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佤族贡象节》《佤族甩发舞》《佤族木雕制作技艺》《佤族祭祀木雕》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市、县级保护名录132项。有226个传统文化传承人,其中:国家级文化传承人1个,省级文化传承人14个,市级文化传承人10个,县级文化传承人201个;翁丁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丁来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列入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

  (六)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围绕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进文化和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与直属企事业单位管办分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快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改革要求。

  制定沧源传媒集团和县民族歌舞演艺公司改革方案。同时,实施完成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沧源足球改革等工作,拟定完成了沧源自治县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事业的实施方案。

  为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2016年8月引进丽江东巴谷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云南族印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原民族文化工作队50名财政定补演员划归公司管理,实现了企业化管理模式。

  二、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管理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村(社区)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缺乏抓好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文化站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低等问题。

  目前,全县有93个村(社区)虽都有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场地,但大多数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没有专门管埋人员,设备、设施利用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文化智力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但与标准化要求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县级文化设施投入不足。我县虽设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但都没有独立的办公楼和活动场所。现有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馆舍面积小,功能单一,没有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l平方米,无法满足群众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二是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投入滞后。10个乡镇文化站虽基本有固定场所,但是存书和文化器材配置仍然不到位,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目前全县还有230个自然村的文化活动场地和文化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不高,全县文化专技人员只有107人。县文化馆共有在职人员12人,但懂业务又能独当一面工作的人不多;县图书馆共有在职人员6人,系统学过图书管理专业的只有1人;民族文化工作队现有在职事业人员11人,懂专业、能策划、会编排的舞蹈人才少;乡镇文化站共有在职人员35人,有文化专长的只有3人,难以适应新形势文化工作的需要。

  同时,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职”现象,村级文化协管员也都是村委会人员兼职,身兼数职,根本没有精力来抓文化工作,严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已经出现青黄不接和断层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部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亡,发掘、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随着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部分设施设备不全等问题较为菁遍,特别是农家书屋图书陈旧、种类不全,农民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偏少。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基层文化事业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和器材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缺乏活动组织者,部分乡镇、村的文化活动室,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

  三、 加快沧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推进群众文化大发展事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的内容。

  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服务效能,确保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全县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一要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补齐短板,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保证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经费投入,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要积极推进佤族博物馆、综合体育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县城每个街道有一处标准全民健身器材,切实解决县城居民文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三要统筹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加大对村(社区)、自然村组文化场地、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设备,努力实现行政村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至少建有一块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四要配备村(社区)文化辅导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位或劳务用工等方式配备人员,切实抓好群众文体活动组织和活动场所管理。

  五要重视老年人体育事业,将老年人文体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老年体育组织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

  (三)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一要进一步加大全县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不断创新公共文化队伍、文化人才的管理方式,积极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培训和使用机制,着力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二要通过采取学习交流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队伍素质,努力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骨干和文化活动组织者,为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开拓创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事业的便民服务作用,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激发群众的生产生活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

  二要结合重大节庆假日,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举办好文艺汇演、篝火晚会、摄影展、歌曲创作大赛、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大赛、篮球赛、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着力实施“送欢乐下基层‘乐’在农家院”“百花开满校园”“欢乐广场”“图书进万家”、农村文化建设“三个一”“三下乡”等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工程,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

  (五)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文化能力水平。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研究制定全县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办法和措施,努力实现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系的功能与作用,提高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