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过春节】云南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新春乐不停

23.02.2015  11:53

春节,不仅是人们团圆欢聚的日子,也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好时候。

在2015年新春长假到来之际,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抓时间节点,以实现深度开发旅游市场、拉动黄金周旅游为目标,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满足广大游客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该县坚持旅游与商贸相结合,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优势,以建设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为载体,按照“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的品牌定位,以春节长假为契机,及时安排部署新春长假系列活动,制定活动方案,把《2015年春节旅游文化活动指南》印发到宾馆酒店,并定点设置游客咨询服务点,为游客出行提供活动时间和内容、旅游线路及吃、住等服务指南,方便以自驾游为主的游客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游览路线和游览景区景点,不错过每一项活动。

节日期间,翁丁原始部落、沧源崖画、司岗里溶洞、沧源国画长廊等景区全天向游客开放,翁丁原始部落将举行寨门迎宾、拉木鼓、打歌、磨竹取火、舂新米等民俗活动,“西希鸽”女子艺术团还在翁丁举行演出活动;勐来大峡谷景区(班考民俗村)举行跳新房、蜂桶鼓舞、织锦等民族歌舞表演及民俗活动,县城内定点举办有偿“佤山情”佤族歌舞会、体验佤王宴、民间手工艺《佤族织锦》展示、篝火文艺晚会、音乐派对等活动,让广大游客不仅游览佤山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让大家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和感受佤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别样的风土人情,真正让游客到沧源住得舒适、玩得开心、吃得满意、买得放心,在佤山过一个祥和、愉快、别样的春节。

旅游线路推荐:翁丁景区(一日游);县城—崖画1号点—天坑—千米彩壁国画—班考民俗村—司岗里溶洞—县城(一日游);广允缅寺—葫芦小镇—口岸(一日游)。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的最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全县国土总面积2445平方公里,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又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左右,占世界佤族总人口的14.7%,是佤文化的荟萃地、传承地和弘扬地。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祖国面向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前沿窗口。

打歌

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和以2270米的长度打破了世界长桌宴纪录的佤王宴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和“世界最长宴席”,“千人甩发舞”获上海吉尼斯纪录,翁丁佤寨被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入选“2014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位居第四,并入选云南首批2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有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允缅寺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有雄伟奇峻的西南第二大、云南最大的天坑群,是国内外游客潮涌云集的狂欢胜地。

境内的南滚河国家公园原始森林中栖息繁衍着大量珍稀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生态优良,森林繁茂,是云南典型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动植物基因库”。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100%,气候温暖,年均气温18℃,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湿度宜人,水质天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含量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沧源先后荣获“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2012中国十佳城市慢游地”、“2014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第七名、“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等称号,是旅游观光、养生度假的最佳目的地。

翁丁原始部落

【翁丁原始部落】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它坐落在祖国最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的北部,隶属于勐角民族乡翁丁村,现有103户497人,距县城33公里,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划分不鲜明、降水量充沛、终年无霜、日照良好,为开展户外旅游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翁丁佤寨位于苍莽群山之中,四周被多座大山环抱,每年平均有一百四十七天雾日,形成极为壮观和朦胧的佤山云海、日出等奇美气候景观。

翁丁至今仍传承着佤族部落的原始文化,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寨里寨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原始阿佤山的缩影,记录着阿佤山的远古和现在。寨中的牛头、木鼓、寨桩、图腾桩、阿佤人民等都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她最为神秘的是由寨桩、寨心、司岗里组成的村寨心脏,最具吸引力的是男人剽牛时的彪悍、女人甩发时的激情。在这个云雾缭绕、鸟语杂蝉、曲径通幽的佤族村落,延续着远古的梳头恋情,飘逸着母性崇拜的婚嫁习俗,保留着古朴文明的殡葬方式,庄重神秘的祭祀活动,葫芦里走出的传说,风情万种的歌舞,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树,汇集成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

【广允佛寺】 广允缅寺又称“学堂缅寺”始建于清代,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政府调停耿马土司内讧,册封罕荣高所建,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大街北侧,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为汉族、傣族、白族三种民族文化的结合。它与景洪县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的景真八角亭,为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院内占地2200平方米。由主殿、南北大门、僧舍、陈列室等建筑构成。原有藏经楼一座,今不存,主殿建于高0.5米—1.5米的基座上,面阔14.4米,进深24.4米,为穿斗式木架结构,由一围廊式歇山顶三重檐殿堂与四方形五重檐亭阁组合而成,亭阁为重檐歇山顶,五重上跳,檐下饰斗拱,拱下饰云纹。主殿为三重檐歇山顶,第三层檐下两侧面和北面形成殿堂回廊,亭阁下为过厅。殿堂门窗作透雕装饰,梁访门柱遍饰傣族传统工艺的“金水”图案,过厅左右二柱上两条木雕巨龙盘旋而下,造型生动,气势非凡,门前正中原悬一琉璃圆珠(现已毁),寓意二龙取宝,带有明显的汗文化气息。殿堂内藻井均绘有彩绘,原寺内有壁画十幅,1988年地震损毁两幅,现存八幅,内容为佛传故事且具有社会风俗内容,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主殿风格多受汉式建筑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基本形式,是汉式建筑外形与傣族寺院内部装饰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艺术上独具一格,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缅寺,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产——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首次发现以来,至今发现了16个崖画点,主要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勐省镇、糯良乡、勐来乡境内,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间山上。画面一般绘制在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及岩溶峭壁上,据有关专家对覆盖在画面的碳酸碱测定,其年代约3500年左右,初步鉴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产。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崖画内容主要反映古人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耍以及宗教祭祀活动等,崖画中画面大的高3米,长27米,图像距地面高2米至8米,图像个体大者约30厘米,小者5厘米不等。可辨清的图约1100个,画面总面积约471.2平方米。图形分为人物、房屋、动物、山洞、树木、舟船、太阳、符号、道路、手印等。崖画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杂耍等内容。其颜料多系铁矿粉末及动物血混合而成。崖画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精犷奔放,人物和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沧源崖画的发现,对研究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艺术,提供了崭新的形象资料。

【南滚河国家公园】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是云南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集原始森林动植物、地貌、水文、人文等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基因库,被誉为“北回归线上最后一块绿洲”。保护区保存着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分布由普洱松和云南松组成的针叶林,形成了多种原始森林植被景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植物基因库,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然植物园。此外,保护区还是动物生活的乐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生命给保护区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保护区内山峰奇险、怪石嶙峋、古树老藤盘缠、云雾缭绕,虎豹猿猴出没其间,幽谷明洞随处可见。依托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丰富资源,目前正在按照5A级标准开发建设集野生动物观赏、亚热带雨林奇观、科考、探险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南滚河国家公园。

【沧源国画长廊】   勐来大峡谷内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美丽壮观、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因为远远望去酷似一幅浓黑重彩的中国山水国画,因此得名——天然彩壁国画长廊。壁画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厦,有的参差不齐,蜂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般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斓,如同一幅巨型壁画,描绘了古老大地的沧桑。

壁画有1.5公里长,峭壁一般高80米至180米,最高达280米。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杰作、真真切切的情感。勐来大峡谷景区有享誉世界的沧源崖画、有云南最大的天坑和溶洞群,有连片的侏罗纪时期植物群林——董棕林,清新别致的佤寨村落散布山间,多彩的佤族风情辉映其中,让美丽的峡谷风光格外迷人。

佤山云海

【天坑群】 天坑群位于勐来大峡谷中段, 属糯良乡班考村,素有“天外来客的脚印”之美称。在全长13公里的山路沿线,分布着6个蔚为壮观的天坑,其中最大的一个坑深235米,直径200多米,周长720米,坑壁以垂直管状形态耸立,坑底古木繁多,董棕、桫椤等珍稀植物密布,时有各种动物出没,生机无限,站在天坑周围时而俯瞰、时而远眺,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博大之时,不禁浮想联翩。

【司岗里溶洞】 司岗里溶洞距县城30公里,位于勐来大峡谷中部,洞内呈“Y”型叉洞分布,主洞长1115米,平均宽30米、高35米,规模宏大,厅堂毗邻分布,景致鬼斧神工,由碳酸盐岩沉积物堆积而成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形态各异,洁白晶莹。洞穴深处地下河水流淌不息,穿崖凿壁奔向幽深的远方,令人叹为观止。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司岗里溶洞的传说和故事,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为司岗里溶洞注入了更为神奇的色彩。

【永和口岸】 中缅两国山水相依,边贸文化源远流长。中缅两国自古以来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中缅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商人开辟了一条由四川成都、宜宾经滇西进入缅甸的“博南古道”,即,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两国之间的边境贸易从未断绝。改革开放以来,中缅两国边境贸易日益繁荣。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的最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与“金三角”东部相毗邻,邻近泰国和老挝,南部和西南部与缅甸国交界,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出口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其中,永和口岸距沧源县城14公里,可直达缅甸各大城市。目前,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沧源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在建设中,永和园区是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为沧源发展边境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佤山云海】在佤山,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到宛若仙境、如梦如幻的云海。尤其是在秋冬二季,佤山云海最为壮观。每天,云海随着时辰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清晨,它像一位身姿婀娜的少女躺在山下,纹丝不动,静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太阳冉冉升起,它开始慢慢起伏涌动,像少女舒缓地伸展手臂,任轻风舞弄着长裙;随着太阳升高,翻腾的云海一下子失去了少女恬静轻柔的美,犹如万马奔腾,海浪滔滔,前簇后拥;至中午便腾空而起,化为云絮了。它们像盈盈飞起的仙女,飘过山腰、飘离山顶,升上高空与白云浑然一体,在天地之间构成了一幅绮丽无比的天然画卷。

摸你黑狂欢节

【摸你黑狂欢节】   佤族的节日很多,其中“卧”是隆重的节日之一。“卧”佤语即“狂欢”的意思。每当“卧”节来临,阿佤人都要隆重狂欢、相互庆贺。节日期间,任何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爱怎么表现自己就怎么表现自己,喜欢唱什么就唱什么,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总之,要让狂欢伴随快乐,要让生命回味这一刻。因为“司岗里”的传说,涵盖了全部的佤族文化,沧源佤族自治县便将这个节冠名为“中国佤族司岗里狂欢节”,并于2004年隆重推出,对节日时间作了相应的调整,目的在于以此作为切入点,打造佤文化旅游品牌。为了不断充实节日内容,沧源又于2005年推出了狂欢节主题活动——“摸你黑”。“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涂摸在额头上以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用纯天然药物“娘布洛”(佤族传说中具有起死回生功效的神药,现实中具有防晒、美容、养颜之功效)配制的涂料,相互涂摸、互相祝福。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万众狂欢、互相涂摸,共同打造佤文化旅游品牌。“摸你黑”是佤语“就是这样”的意思。人们在狂欢的时候,边狂边唱“摸你黑……摸你黑……”意思是说,这正是我们期待和追求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这样了。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认为黑色是勤劳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沧源推出摸你黑狂欢主题活动,旨在让参加狂欢的人们“黑”一回,真正和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当一回阿佤人。我狂故我在。摸你黑狂欢的初衷是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个环境,让你体验一次抛弃一切烦恼,超越尘世、穿越时空、回归自然的人生经历。

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千人甩发舞 树荣 摄

【千人甩发舞】 甩发舞,佤族称之为“搞西尾嘿”,过去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姑娘中的自娱性舞蹈。它起源于佤族民间,流传于岩帅、班老、勐董的永和等地。是当地早期舞蹈。在沧源佤族民间也流传着甩发舞的优美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阿佤山有一对相爱的青年岩奇和叶带。他们相约到山箐中找竹笋。竹笋装满了背箩,可是他们身上、头上到处粘满了蜘蛛网。他们用三天三夜的时间也没能把头发上的蜘蛛网拿掉。佤族老人误以为是蜘蛛鬼作祟,发动全寨把房前屋后的蜘蛛消灭掉。过些时候,聪明的岩奇用竹片制作一把竹梳送给叶带。叶带用它给自己和岩奇梳理散乱的头发,乌黑的长发终于飘了起来。以后,每天夜里,岩奇和叶带坐在月光下用竹梳相互梳头,共诉衷情,微风吹来,齐腰长发随风飘洒起舞。用竹梳梳头的美事很快传遍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姑娘们有了竹梳,姑娘小伙兴起串姑娘的“梳头”习俗。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姑娘们高兴起来了,围起圈,排成排,手拉手,舞动双臂,跺起脚,唱起歌。俯仰开阖,甩首顿足之间,以刚健快捷的脚步为拍,让秀发如云飘散起舞。以后甩发舞便成了阿佤姑娘最快乐的舞蹈。

拉木鼓

【木鼓舞】木鼓,佤语称”克罗(grōg)”,是用整段大树挖空而成,用木棒敲打即可发出咚咚的响声。它被佤族认为是通天的工具,也是一种统一的军事信号,是佤族人民历史上用来驱邪献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所不可缺少的用具。木鼓舞源于佤族拉木鼓活动。拉木鼓实际是拉鼓木,一年一次,每年农历二月举行,历时15天,以村寨为单位,届时全寨村民身着节日盛装,都上山拉木鼓树,在手持红毛树叶的魔巴领唱指挥下,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住拴着木鼓的四根藤索,边拉边舞边唱边吼,声势浩大,威武壮观。在拉木鼓的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木鼓舞,木鼓舞是随鼓而产生的艺术。在独特的打击乐器和原始古朴的拉木鼓活动中派生了拉木鼓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系列舞蹈、祭木鼓和跳木鼓就是祈求人丁兴旺驱病消灾。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最具凝聚力,最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震撼人心,激情飞扬的舞蹈,是佤族史前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艺术的源泉,更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2006年5月,沧源佤族木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2270米长度打破世界长桌宴纪录的最长宴席——佤王宴

【至尊佤王宴】   至尊佤王宴是佤王用来招待部落首领、民族英雄、异族使节及尊贵嘉宾的王府盛宴。一般要在召集部落首领,举行会议决定重大事宜、宣布战争、部落迁移、王位更迭、庆贺重大胜利、表彰英雄、接待异族使节和尊贵客人时才举行,一般情况下和一般人是无法享受到的,故称“至尊佤王宴”。

佤王宴由牛排、牛毛肚、猪大排、烤乳猪、蒸鱼、凉拌野菜和煮青菜、白菜、洋瓜、土豆等杂菜,三叉苦煮小豆汤等各种特色菜组成,并配与用辣椒、生姜、大蒜、桑苍子、食盐捣碎舂拌而成的佐料。主要有米饭和鸡肉烂饭。饮品有白酒和水酒二种。佤王宴各道菜的烹调法主要有煮、烤、蒸、凉拌。佤王宴上的各道特色菜色香味美、香脆可口、油而不腻。荤素、生熟、进补营养搭配合理,食后强身健体,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中“医食同源”的道理。

佤王宴在吃之前,要由召毕诵经祈祷,举行一定的仪式,这充分展示了佤族在饮食方面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和敬畏鬼神、禳灾祈福的民俗心理,以及长幼、尊卑有序的礼仪规范和大义凛然的人格与气节。

【牛干巴】   沧源牛干巴选用佤山半野生壮态下放养的黄牛精肉,经当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加工而成,营养价值高,色香味独特,香酥可口。

鸡肉烂饭 摄影 吴军

【佤族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是佤族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可以当饭也可以当菜,比普通的米饭要软得多,比稀饭要干些。有二种做法,一种叫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刀砍鸡肉烂饭。

制作方法独特,取鲜嫩乌骨子鸡切碎和新谷米一起放入锅中煮,然后再放入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其色泽鲜艳,味道糯滑鲜香,独具特色。

【佤族水酒】   水酒,佤语叫“布莱弄”,是佤族极为喜爱的一种“饮料”,佤族有“无酒不成礼”的风俗,水酒是阿佤人款待上宾、开会议事、婚娶丧葬、逢年过节、建房盖屋和祭祀等活动的必备之物。

水酒以玉米、小红米、高粱、荞子、麦子、糯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味道醇美、喷香。水酒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具有健脾、健胃、舒筋活血、提神补气、振奋精神、解暑、解寒的特效,水酒一般不会醉人,饮后有心旷神怡之感。此外水酒渣还具有解毒之奇功,故佤族家里一般都备有水酒渣,作为“解毒”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