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难七日,想要总结却一言难尽
昨天是“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灾难“头七”祭奠日,致哀的笛声回旋在长江的监利江段,全国各地电视台以两天黄金时间停播娱乐节目表达中国人民的哀悼之情。到昨晚已确定灾难造成432人遇难,另有10人失踪。这起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上最严重的江难将载入史册。
大难突然降临,强烈刺激了整个国家。国家的应急救援能力爆发出来,监利江段上形成了中国顶级水上救援队伍和技术装备的紧急汇集。全国投来的注意力几乎是“屏住呼吸”级别的,人们期待着多一些生还奇迹的发生。
然而据有的生还者描述,轮船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倾覆,那个悲剧过程在他的记忆中只是“一分钟”的事情。由此人们想到,船上的绝大部分人有可能在事故发生的最初几分钟里就已经遇难了。
如此强大的救援,实际只从水下救出很少的幸存者,无法挽回大多数生命的逝去。这让人对现代救援文明与自然力某个致命袭击进行决斗的实际情形颇感震撼和无奈。如果灾难的原因中确有人为差错,我们知道了要修正它是多么艰难。
国家对救援倾力投入,只要救出一个人,就是值得的。对于那些我们最终不得不面对的状况,这样的救援也是给予逝者的应有尊严。
为了帮助救援,三峡大坝甚至控制了放水。对于国家做的这一切,或许永远都要慎用人们“满意”的说法,但民众的确看到了它们,大部分人也理解了它们。与死亡战斗的时候,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现代化有它的脆弱和局限,这是一次残酷的展示。
有少数人表达了不同意见,用挑剔的眼光检阅搜救,发出一些抱怨。一方面这些声音的存在对一个多元社会来说很正常,一方面必须指出,它们不是此次江难后的社会主流情绪。对社会意见的面貌不具代表性。中国社会过去7天的真实表情是悲伤的,同时也是坚强的。
外媒的立场和出发点与中国社会有一定天然偏差,它们更倾向于报道能被理解为中国社会“对立”的元素,有些媒体发自监利的报道的确就是那样做的。然而受救援本身快速而高效的影响,这次不少外媒也在消费中国伤痛方面有所克制,这种情况在近年是不多见的。
接下来彻底查清此次江难原因的工作将会展开,与家属有关的善后也会成为重点。从舆论看,公众对政府严格依法依规推动它们公平公正地进行是有信心的。而且值得强调的是,救援对国家的硬实力依赖度高,而善后考验的是社会“软水平”。
国家在救援阶段是主导性角色,但善后不可能是国家继续大包大揽的过程,而应依靠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如果中国社会能够逐渐突出依法善后的概念,让法律法规来决定善后的种种细节,那将是我们朝着全面现代化方向的再迈步。
灾难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伏击人类,人类同灾难的搏斗是永恒的,而且我们有时相信它应当是不计成本的。现实有冷峻的一面,这种冷峻有一部分藏在我们心中,我们不忍讲出它们,而是主动或被迫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默默地把握平衡。人类有时像是这个星球的主宰,有时我们又深知自己不是,我们搞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是有条不紊,还是踉踉跄跄地走向未来。
想到“东方之星”号上遇难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就让我们额外多了一分伤心。我们将带着这份伤心和愧疚继续自己的生活。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