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市区“旅游文化圈”悄然成型
近几年来,关于汕头老城区的保育活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市民们的关注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百姓,许多人都在为让老城区重焕活力积极奔走。市人大代表曾经就立法保护我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提交了议案,今年,代表们的一份《关于建设打造“汕头老城旅游文化圈”的建议》被列为重点办理的建议进行督办。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馆、1860文化创意园……这些被活化起来的老区建筑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汕头老市区正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
修复老建筑,变身文化场馆
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崭新的步行街的永平路上,到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参观珍贵文物,品味汕头老埠故事,已经成为不少市民们休闲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开埠文化陈列馆自2010年底开馆以来成为汕头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已接待参观者超过40多万人次。迄今为止它已收藏了由市民、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数百件珍贵文物,浓缩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以来的发展。
走出开埠文化陈列馆,人们还可以到马路对面不远处的汕头侨批文物馆继续历史文化之旅。这座于2013年7月开放的场馆藏有12万封侨批,真实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每逢开放日,不少老一辈的市民都会带上孩子到馆内,一边参观一边给他们讲讲当年潮人过番打拼的峥嵘岁月。
此外,位于外马路2号的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也是近年来被成功修复的老建筑之一。陈列馆前身是潮海关钟楼,于1921年建成,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早期海关钟楼之一。在进行原貌修复之后,如今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成为汕头市乃至海关系统的一个教育和研究基地。
注入新血液,老校改创意图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西堤路,是汕头老市区较为繁华的一条马路,坐落在此的汕头市第九中学旧址原先只是一座有些残旧的老校舍,平日里有不少在附近鱼仔店用餐的食客来这儿停车。如果说没有1860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九中旧址也许会这么平淡地作为停车场的使命而存在下去,老市区的居民们也不会想像得到,有那么一天,坐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这么多“高大上”的文化演出了。
在2013年11月的时候,投资方大刀阔斧地对第九中学老校址进行改造,打造出了粤东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意园。事实证明,这一改造无疑为有些憔悴的老校舍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活跃了整个老市区的文化氛围。如今,1860文化创意园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既有融合中西方元素的高雅音乐会,也有充满创意、天马行空的美术作品展览,还有年轻族群最爱,热闹又活力的动漫展……除了这些,如今文化创意园里将原来的旧课室充分利用起来,有的变成了咖啡店,有的成为潮膳厨房,有的还可以卖点创意小玩意儿。
走在里面,斑驳的砖墙诉说着历史,精致的涂鸦诠释着年轻,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出火花,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平台的作用。很多住在老市区的居民们都表示,希望未来在老市区能够继续涌现出如1860文化创意园这样的例子,将老建筑注入新活力,让老城区焕发新光彩。
保护老城区,民间团体尽力
我们知道,老城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属于每个汕头人的重要财富。令人振奋,除了政府部门、企业家之外,在汕头民间也有许多的团体自发组织起来,以实际行动来为保护老城区出一份力。
汕头山水社是由一群汕头籍本土大学生发起的民间历史建筑关注小组,他们立志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推动更多人关注、反思、参与历史建筑保护。这几年来,他们以年轻人独特的思维,结合自己本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成绩。
2012年,汕头山水社出品由本土青年摄影师拍摄的《札记》系列明信片,受到本地媒体的报道和市场的好评,也是小组本土文化保育的第一步。此后的几年里,山水社发起了保护汕头老建筑桂园的呼吁,使桂园得到妥善保护;他们受邀参加由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主办的“南方文化保育民间行动交流会”及“底层研究”项目,深入老市区走街串巷,整理街区重点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记录街区的居民记忆,挖掘街区的文化内涵;他们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邀请,与省内其他文化保育小组一起参加《城市·记忆——岭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保育展》;今年4月,山水社结合我市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检工作,积极为保护老城区卫生环境建言献策,得到多方好评。2013年至今,汕头山水社组织多次老市区文化导赏活动,反响十分热烈,累计参与超过300人次。
汕头老城区的保育活化工作任重而道远,有识之士认为,当前汕头对于老城区的重视的氛围越来越浓厚,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老城重现昔日繁荣的景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