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全省双拥工作“排头兵” 求解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的“昆明答卷”
来源: 昆明日报
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不仅有现役军人的值守,也有退役人员的支撑。只有解决好军人的“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军人才无后顾之忧,军队才会战力倍增。
先后8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春城昆明,以“排头兵”站位,对标先进,采取有力举措,坚决将习近平总书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指示落到实处,从加大组织安置力度、拓展就业保障渠道、搞好就业创业扶持、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着力推动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创新解决,形成长效机制,为服务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注入春城力量。
2019年以来,计划分配军转干部100%安置到行政或参公岗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60%以上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
2019年以来,昆明克服随军家属多、岗位少、供需矛盾大的困难,逐年加大随军家属集中安置力度,大力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已累计安置随军随调家属187人,其中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随调72人、无固定工作随军家属安置在国有企业115人。
2019年以来,妥善为1447名军人子女解决入园、入学、转学问题。
全力支持国防事业建设,昆明交出一张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的亮眼答卷,无论是在服役期间还是退役之后,广大官兵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不为“后路”担心,全身心投入国防和军队建设。
身归何处?
昆明千方百计为军人保障好“后路”
“后院”连着“前线”,营门连着家门,积极解决好官兵及其家庭困难就是为练兵备战助力。
近年来,昆明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凝聚军地共识,确保大事大抓。
作为省会城市,昆明是驻军大市、优抚安置大市,每年退役安置任务占全省三分之一,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情况复杂是昆明市接收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主要特点。面对繁重的安置任务,大家团结一心、不讲条件、不提要求、克服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着力完善退役军人移交安置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退役军人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拓宽安置渠道,军转安置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
为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昆明采取军转安置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方式,确保每一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
年度安置计划经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明确工作总目标、任务总要求、落实责任人,把军转安置岗位落实到每个单位。市直机关、各县(市)区均衡承担安置任务,对承担重点任务和新建的单位重点安置,对编制未满或有增员计划的单位优先安置,对专业性强的事业单位尽量对口安置。计划分配军转干部100%安置到行政或参公岗位,军转干部、符合安置条件退役士兵安置率均为100%。
为拓宽安置渠道,昆明深入挖掘退役士兵安置潜力,拿出超比例岗位接收符合安置条件退役士兵。2020年全市为415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提供620个岗位,安置人数与安置岗位比达1∶1.5;2021年安置人数与安置岗位比达1∶1.6。2019年以来,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60%以上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
■兑现阳光安置承诺,建立“七公开一监督”制度
昆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安置原则,坚决维护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法律法规严肃性,加大政府指令性安置工作力度,建立“七公开一监督”阳光运行安置模式,与部队职能部门联合进行考核工作,公开档案考核量化分数;严格规范组织军转考试,严肃考场纪律,公开考试成绩;组织公开选岗,现场公布安置去向;邀请部队有关部门对安置工作全程监督,将安置主动权交到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手中,让安置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安置工作“零失误”“零投诉”。
市人大、政协、纪委、驻昆部队、新闻媒体参与全过程监督,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持续提高。
昆明坚持把培训作为提升安置工作“含金量”的有效手段,不断增强安置保障的适应性、稳定性与有效性,开展计划分配军转干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紧紧围绕想学什么就教什么、什么有用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安排专题党课、公文写作、政策宣讲、职业素养等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竞争能力、补齐自身短板、提升综合素养。
开展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培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培训内容,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提供择业辅导、就业指导、创业引导,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后院”如何安稳?
分类安置随军随调家属 让军嫂成功上岗满意就业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关系到官兵切身利益,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建设,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我市出台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实施细则、事业单位面向驻昆部队随军家属公开招聘工作方案等文件,全力破解机关事业单位对口安置难、随军家属随调工作难、未就业家属安置难等难题。
定向安置随军未就业家属。针对随军未就业家属工作难、社会竞争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自2021年起,我市克服市、县两级事业单位空编少的困难,拿出15个机关事业单位名额,定向招聘安置无正式工作的随军家属。坚持专业对口原则,根据随军家属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个人专长,将其安置到合适的岗位,并对随军家属进行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提升其岗位适应能力。按照逐年“稳步提升、适量增加”的原则,2022年计划安排17个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聘现役军人随军家属。
集中安置随军随调家属。针对近年来军队改革,部队改编移防换防多,驻昆部队家属需随调安置的数量常年不减且逐年增大的实际困难,自2016年起,我市建立了每年集中安置一至两个军、师级单位为主,其他师旅级少部分随军家属一并纳入安置的制度。坚持“属地为主、全市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集中安置工作,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按照身份对等原则全部随调在市县两级,无正式工作随军家属全部安置在市(区)属国有企业。
2016年至2018年,我市共集中安置随军家属75人,其中随调23人、安置在市属国有企业52人。2019年以来,昆明克服随军家属多、岗位少、供需矛盾大的困难,逐年加大随军家属集中安置力度,大力解决军人后顾之忧,累计集中安置随军随调家属3批次187人,其中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随调72人、无正式工作随军家属安置在国有企业115人,市属企业占70%、区属企业占30%。
妥善安置转业干部随调家属。努力为当年确定转业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按照“身份对等、就近安置、就好安置、分级承担”四项原则,通盘考虑随调家属家庭住址、工种和专长,将其安置到合适的岗位。2019年以来,为24名随迁随调家属提供安置服务,做到与军转干部“同时接收、同时安排、同时报到”。2022年100名集中改制的随军家属安置工作正在进行中。
尊崇优待如何彰显?
关心军人子女教育 倾心尽力为军人看护好“后代”
多年来,昆明始终把军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将保障军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作为解决军人后顾之忧、彰显社会尊崇的重要一环。
关心军人子女教育成长。采取军人子女贫困家庭补助措施,在昆明市幼儿园阶段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役军人子女,除减免相关费用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出台《关于加强驻昆部队军人家庭未成年子女司法保护工作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对军人未成年子女提供法律服务,开展常规法治和自护教育。自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以来,昆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送法进军营、观看军事题材影片、军事夏令营等活动100余场次。
义务教育资源向军人倾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现役军人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通知》,采取“大划片”措施,进一步为军人子女入园、入学提供便利条件。按照军人子女优先的工作思路,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军人子女倾斜,市、县两级中小学校均优先安置驻地军人子女就近入学。2019年以来,妥善为1447名军人子女解决入园、入学、转学问题,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01名、幼儿园阶段学生468名、转学学生78名。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为支援武汉抗疫一线官兵专门协调解决10名抗疫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严格落实中考加分优待。每年出台《昆明市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加分照顾规定》,对军人子女报考高中给予加分照顾。对烈士子女、获战区或总部授予荣誉称号的现役军人子女、驻艰苦边远四类以上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12分;对因公牺牲军人子女照顾10分;对驻艰苦边远三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驻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岛屿部队的现役军人子女照顾9分;对一至四级残疾军人、荣立个人一等功的现役军人、驻艰苦边远二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6分;对荣立个人二等功的现役军人子女照顾3分。2019年以来,共有18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中考加分优待。(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